这段仅维持三年的婚姻,却为张爱玲招致了“文化汉奸”的骂名,直到逝世,依然争论不休,一代才女因此清誉受损。
那么,张爱玲真的是“文化汉奸”吗?
欲加之罪,何患无辞1995年9月,张爱玲在异国他乡与世长辞,流言蜚语也一同消逝于时间长河。
直到杨绛先生在书信中向友人闲聊起张爱玲,言语间颇有微词,一幕幕前尘往事又被提起。
杨绛
杨绛先生表示,她的外甥女和张爱玲是同学,据说张爱玲在学校的风评不佳:
“故意穿奇装异服,死要出风头,一脸青春痘,同学们都不喜欢她,没大家说得那么神气。”
然而,杨绛先生身为知识女性,绝不会仅凭外貌就讨厌一个人,深究原因,其实还是关乎家国情怀。
杨绛先生的前半生深受日军侵华之苦,张爱玲在香港读书期间,杨绛先生眼睁睁看着国土遍布战火,多少文人志士殒命,因此终身不与汉奸和解。
杨绛
而张爱玲因为儿女私情与大汉奸胡兰成相爱成婚,在杨绛先生眼中,这就是背弃民族大义的行为,令人不齿。
当年,很多报刊杂志与杨绛先生的观念不谋而合,纷纷给张爱玲扣上了“文化汉奸”的帽子。
但张爱玲秉持着“清者自清”的心态,不作争辩,不置一词。而事实上,张爱玲确实不是所谓的“文化汉奸”。
张爱玲
当时,中华大地的文学创作主要分为国民党统治区为代表的国统区文学,以共产党为代表的抗日文学和日占区的沦陷文学。
而张爱玲身处日占区,想要创作出抗日风格的作品,根本不现实。但纵观她的作品,全文不写抗战,但处处皆是战争的残酷。
在张爱玲的作品中,她的笔是不被允许拿来写精忠报国,奋勇*敌的。
但是,战争是她成文的背景,她笔下各式各样的人物,都在战争中苦苦挣扎,艰难谋生,人性的光辉和卑劣都在战争中暴露无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