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听说过这样一句话,那就是“西川不灭,中华不亡”,接受这样一句堪称是顶级褒奖的赞美,其实四川也是有足够的底气,毕竟作为抗日战争时期的大后方,有关于川军和四川人民的故事早就人尽皆知了。
但大家有没有想过一件事情,那就是为什么四川能够在那个艰苦卓绝的时期,成为全国的大后方呢?而“西川不灭,中华不亡”的赞美又是什么时候出现的呢?今天我们就来给大家分析一下。
四川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性
其实在“四川不灭,中华不亡”这句话流传之前,大家可能更加熟悉的是“天下未乱蜀先乱,天下已平蜀未平”这句话,这其实就反映出了四川在我国历史上的重要性。
大家都知道“奋六世之余烈”的秦始皇,之所以能够吞并六国一统天下,其最主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在秦惠文王时期,大将司马错征服了巴蜀地带的国家,获得了大量的人口、土地和资源,以至于在司马迁在《史记》中都着重描述了这一点——在获得四川之后,秦国开始有了轻视其他国家的底气。
也就是从秦惠文王开始,人们似乎才恍然大悟,原来在无数的大山之间,还隐藏着这样一个具有充足人口、土地和资源的地方,再加上能够从上游进攻江南的地理优势,导致无论是哪个政权,如果想要完成统一,就需要要控制四川,否则就会遭遇到很多问题。
四川,凭借着优渥的资源和险峻的地理环境,就逐渐成为了中华文明的“备份”,唐明皇经历安史之乱时就逃往成都,而蒙古灭南宋时,也是四川一个小小的钓鱼城坚持到了最后,甚至蒙古大汗蒙哥都因此丧命,这可能也是“四川不灭,中华不亡”的由来!
四川在近代中国的重要性
提到四川在近代中国的重要性,那么就不得不提到抗日战争期间,四川作为全国大后方发挥的重要作用,而四川之所以能够成为大后方,或者说让人铭记“四川不灭,中华不忙”,主要有两个原因。
首先,四川是全球水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同时拥有大量的矿产资源,再加上当时高达7000万的人口数量,其在经济上的作用自然就会非常大。
而且当时很多学校、企业、科研机构和各方面的人才,也有很多都迁往了四川,比如说截至1940年,一共有445家厂矿迁往了西南地区,而西川就吸纳了其中245家。
其次,整个抗日战争期间,四川一共派出了40余万军人和超过300万的壮丁奔赴前线,其部队规模和壮丁人数都占据到了当时全国的五分之一左右,其牺牲人数超过60万,居全国之首。
“无川不成军”,四川人民做出的牺牲,无疑是非常大的,其在近代中国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三线建设后的四川
1949年之后,其实当时国家的发展重心并没有集中于四川地区,直到三线建设开始,四川才逐渐迎来了自身发展的又一个高峰,如今四川的一切,基本上就是在那个时期塑造的。
在三线建设时期,对于四川的投资占据到了全国的工业总投资的八分之一,全国38个主要的工业部门都在四川建设了完整的配套,这直接导致了四川从一个农业大省逐渐变成了工业大省。
特别是在军工领域的发展,更是让四川这个中华文明的“备份”变得名副其实起来,除了大家熟知的成飞之外,还有一个公开的冷知识,可能大家不一定会了解,那就是位于四川绵阳的九院,是我国唯一一个核武器研制和生产单位。
除了在军工领域大放异彩之后,四川在近些年来也逐渐在其他方面有了很大的进步,经济发展更是表现的非常不错,如今的四川仍旧在国内有着重要的地位。
对此,大家又是如何认为的呢?欢迎大家一起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