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化汉字的巧合,汉字简化的曲折

首页 > 文化 > 作者:YD1662023-04-14 11:13:15

“毒”字最早出现在《说文解字》里,属于会意字。它出现时在形式上已经是小篆,从这点能看出,“毒”字诞生的时间要远远晚于“母”字。

按理说,汉字的造字法遵循较强的关联性,选取字根创造新字时很严谨,不会随随便便创造一些跟字根没有逻辑关联的文字。

“毒”字恰恰使用了“母”字做字根,不禁让人想当然地认为,这两字肯定有联系。

况且,有一句俗语“最毒妇人心”,就更加增强了这个观点的可信度。

实际上,“母”和“毒”两个字并没有直接联系,只要全面分析“毒”字的生成、含义和用法,就完全能明白。

简化汉字的巧合,汉字简化的曲折(5)

在《说文解字》里,“毒”字是上下结构,上部类似于“山”字,下部是“毋”字的篆体字。为何这样组合?《说文解字》里只是解释道:毒,厚也。害人之,往往而生。

一些文字学学者按照“毒”字的造字法考证和分析后认为,“毒”字的本意是指在山上常见的对人的生命有威胁的物质,有可能是某些草,也有可能是某些虫子。下部的“毋”字是在提醒人们轻易不要去触碰它。

智慧的古人既创造了“毒”字,又暗示了它对生命有威胁,还提醒人们不要碰它,这个字的内涵实在是太丰富了,把汉字的博大精深表达得很完美。

简化汉字的巧合,汉字简化的曲折(6)

“毒”字被创造出来后,在很长时期内一直作名词用,指代有毒的草或虫子。后来,它又衍生出许多新的含义,内涵愈发丰富。

在许多古籍,以及古代书法家的字迹里可以看到,“母”字的写法跟“毋”字完全一致。“毒”字的写法一直遵循《说文解字》里所规定的结构,上边近似“主”,下边是“毋”字。

三国时期的大书法家钟繇在《得长风帖》里写的“母”字跟“毋”字没有区别,东晋大书法家王献之在《授衣帖》里写的“毒”字,上部近似“主”,下部是“毋”字。

结合“毒”字的造字方法,以及古人的写法来看,“毒”字跟“母”字没有任何关系。

简化汉字的巧合,汉字简化的曲折(7)

那么,为何后来又变成了“上主下母”的写法了呢?

这是汉字不断简化带来的巧合。

众所周知,汉字经历了甲骨文、金文、石鼓文、小篆、隶书、行书、草书、楷书等多种字体的演变,演变的结果无非就是让笔画更简洁,写法更简单,结构更稳定,辨认起来更容易。

在这个简化过程中,“毒”字下面的“毋”字逐渐被“母”字替代,写法定格下来。现代人看到“毒”字,已经很难联想到它曾经有这么多的内涵。

上一页12末页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