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很多人还不知道,在中国的调味与酱料文化中,有一味源起上千年前汉朝的调味品,曾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世界上的其他菜系。无论是我们今天熟知的番茄酱、寿司等美食界舶来品,还是近些年来打入中国美食市场的东南亚料理,追根溯源,都与它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作为中国南方菜系和东南亚料理中常用的水产调味品,鱼露从中国走向世界伊始,兜兜转转,再回到故土,已是另一番模样。今天,也让我们来重新认识一下,这味穿越千年的中国传统古味。
= 鱼露的前世今生 =
鱼露,是我国沿海地区非常传统且古老的一味调味品,目前查到的最早可追溯的文字记载,为距今1400多年前的北魏末年,在农学家贾思勰所著的《齐民要术》。
在书中作酱法一节,有提到一种名为“鱼酱”的酱汁:
“不用切。去鳞,净洗,拭令干,如脍法披破缕切之,去骨。大率成鱼一斗,用黄衣三升,一升全用,二升作末。白盐二升,黃盐則苦。干姜一升,末之。橘皮一合,缕切之。和令调均,內瓮子中,泥密封,日曝。勿令漏气。熟以好酒解之。”
大体意思是,用生鱼去鱼鳞洗净,去骨加盐,密封发酵。这种鲜鱼不去内脏,码盐腌制,取其腌制汁液的做法,与传统鱼露做法如出一辙,只不过当时称为鱼酱。
贾思勰还引用了崔浩所著《食经》里的加酒的制鱼酱法,用酒来帮助发酵,这种做法一日便可食用。虽然崔浩所著《食经》早已失传,但可以从这一点看出,鱼酱制法的出现,要比贾思勰所在的北魏更早。而贾思勰也提到了鱼酱由来的传说,认为是当年汉武帝逐夷于海滨时,偶然发现的当地渔民的一种制酱工艺,如果记载属实,那么鱼露的诞生至少是距今两千多年前的事情了。
在杨坚的《〈 齐民要术〉中的鱼酱加工探析》一文中,也详细的对比了鱼酱法中不同做法的异同,且多取用海鱼为原材料,并且认为这种做法在北魏时期已经非常成熟,是继承于汉代又长足发展的一种制酱工艺。
而洪光住在《我国鱼酱起源初探》一文中,提到了鱼露的起源至少可以追溯到北魏的鱼酱,但更早的起源可能是2000年前的汉代的鱼醢,也是鱼鲊(即糟鱼)腌制过程中所出的酱汁。
而至于鱼露工艺何时进入广东潮汕地区,这个目前并没有确切的史料记载。在《齐名要术》所记载的鱼酱,主要也是当时黄河中下游沿海渔业的情况反映。而正如黄挺在《潮汕史》中所述,潮汕先民多是由北入福建,再从福建迁入潮汕的,鱼露是否也是相同的传播路径,没有准确的史料可以考究。
倒是从鱼醢的“醢”字,我们可以略窥一二。醢在古代即代表肉酱、鱼酱的意思,而潮汕目前很多海产腌制品也仍带有“醢”字,如钱螺醢、厚妞醢等等。或许是较早之前汉人入潮汕时,将“醢”的做法带到了潮汕,并在这片土地上慢慢传播与演变,连称谓与汉字也一并流传下来了吧。
现代的鱼露制法,基本上还是沿用了一千多年前的制作工艺,只不过调味可能有些许改变,一般只用鱼虾等海产,码盐腌制即可,而不加其他姜等调味配料。而现在发酵后的鱼露,出汤之后还会加上*菌和检测等步骤,借助了现代科学的手法与工艺,进一步降低鱼露发酵过程中带来的不可控因素了。
= 鱼露对其他菜系的影响 =
说起鱼露,很多人都会想到东南亚菜系。确实,目前国内除了东南沿海,很多地方已经难以见到鱼露的身影了。而东南亚却依然非常流行,甚至像越南菜,可以说没有鱼露不成菜,说鱼露是越南菜的基石一点都不夸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