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现水
杜甫的名篇《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中,“行”字的读音现在已经不是问题。因为在人教版的小学课本里,标注的拼音很明确,是“háng”,是成行成列的“行”。小学生的课本里这样标注,毫无疑问是由专家认定的,具有权威性。作为普通读者的我们,在读这首诗时,应该把这句杜诗读作“一行(háng)白鹭上青天”。
但是“行”字是读“háng”还是读“xíng”?争论也由来已久,是一个见仁见智的老话题。笔者才疏学浅,无力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确实拿不出佐证观点的文献史料,只能不揣浅陋地姑妄言之,只当聊作一乐吧。
在笔者看来,“行”是读“háng”还是读“xíng”,要视具体情况而定。
从近体诗格律的要求看,两个读音都可以。因为上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中的“个”是仄声,下句“一行白鹭上青天”中的“行”必为平声,而“行”不论是读“háng”还是读“xíng”都是平声,都符合近体诗的平仄粘对要求。因此从这个角度看,“行”怎么读都可以,即无法由此角度断定该字的读音。
从对仗工整的角度看,“行”字应该读“xíng”。本来作为近体诗的绝句,其两联四句大致相当于律诗的首联和尾联,在写作上没有对仗的硬性要求,多数的绝句诗篇也不对仗。但是杜甫把该首绝句的两联,写成了对仗工整的律诗的颈联、颔联,那么我们就应该从对仗的角度加以分析。在首联上句中,“两个”强调的是黄鹂的数量,那么在下句中的“一行”,也应该是指飞行白鹭的数量而不是飞行白鹭的队形。“一行(xíng)”是指一群,现在的人们还常说“参观团一行”、“某领导一行”什么的,指的就是一群人。因此只有读成“一行(xíng)白鹭上青天”时,说的才是一群白鹭,也才能与上句中的“两个”形成工整的对句。
从鸟的生活习性看,“行”的读法需要区别对待。假如杜甫没有把他眼前的白鸟看错,即诗中所说的白鹭确实是白鹭,那么“行”字应该读作“xíng”。因为白鹭这种鸟飞行时不讲究秩序礼仪,是相拥群飞,它们飞不出成行成列的队形,因此不可能出现“一行(háng)”白鹭的景象。由此也可以推出,诗句中的“一行”指的就是一群,而不是“一”字状的队形。
但是杜甫的晚年颠沛流离、穷困潦倒、营养不良、体弱多病,不仅发稀(浑欲不胜簪)齿松(牙齿欲落真可惜),眼神似乎也不太好。他在诗中说:“春水船如天上坐,老年花似雾中看。”即他看东西时,有些雾里看花般的朦胧。在这种视力状况下,他把一种白色的鸟,比如白天鹅,误认作白鹭也是有可能的。再说该诗描绘的是初春时景象,也正是南雁北飞的时候,这时看到天空中有白色的鸟飞翔一点也不奇怪。若果真如此,即确实是杜甫把白雁误作了白鹭,那么“行”字应该读“háng”。因为白雁(白天鹅)属于鸭科禽类,鸭科禽类飞行时是列队而飞的,其队形不是“人”字就是“一”字,绝不会乱飞。也正因为雁的这一飞行特性,人们常常用“雁行”、“雁阵”、“雁序”等词语,比喻群臣、兄弟等排列整齐、井然有序的样子。另外,从“上青天”三字来看,杜诗里的“白鹭”更像是“白雁”。因为白鹭这种涉禽,一般只在低空盘旋,人们很难见到它们上青天的倩影,而大雁正好相反,它们掠过长空时,恰是一副“上青天”的气派。
上图为鹭,下图为雁
综上所述,我们在认同权威注音的前提下,把“行”读作“xíng”也不能说没有一点道理。至为关键的是,一千多年后杜工部眼里的白鸟究竟是鹭还是雁,已难以考证,这让我们失去了从鸟的本性上断定诗中的“行”是指鸟的数量还是鸟的队形的依据。因此在非官方、非正式的场合下,“行”字是读“háng”还是读“xíng”,可由吟诵者自己决定。反正是诗无达诂,读“háng”读“xíng”都无伤大雅。
(欢迎关注头条和微信公众号“伊洛淙淙”,查看更多原创童年趣事、故乡轶闻、读书偶得、身边美景。文中图片来源于网络,特别致谢!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