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德甲子年是哪一年,宣德年号是怎么来的

首页 > 文化 > 作者:YD1662023-04-20 01:49:59

两人谈了4个多小时。他们俩具体谈了什么,史书没有记载,但笔者认为,很显然胡濙已经找到了建文帝的线索,理由有三点:

第一,胡濙在外寻找建文帝长达16年,除了永乐十四年他回来一次外,其余时间朱棣甚至都不让他回京。这一次他回来的如此急切,又在深夜求见朱棣,极为反常,除非他得到了确切的情报。

第二,永乐年间,郑和6次下西洋,第六次返回明朝的时间是永乐二十年八月。他完全有时间在永乐朝进行第七次下西洋,但他并没有。(注:第七次下西洋发生在明宣宗时期,当时明朝在南洋的影响力下降,宣宗因此才被迫遣郑和最后一次下西洋。)这可以间接地说明,朱棣认为郑和下西洋的必要性已经没有那么强了。或许是因为建文帝已经有了下落。

第三,从朱棣“至是疑始释”可以看出,建文帝要么死了,要么归隐了,总之,他对朱棣已经构不成任何威胁。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胡濙应该掌握了建文帝的明确线索。只是,在他和朱棣见面之后,他从此三缄其口。

宣德甲子年是哪一年,宣德年号是怎么来的(5)

纵观历史,封建王朝最隐晦的机密往往都掌握在极少数人手里。大家或许知道保守秘密的人是谁,但为了不给自己惹麻烦,没有人敢去主动追问或探究。

因此,在胡濙接下来的52年人生中,他再也未和任何人提及建文帝。

二、一朝天子一朝臣

永乐二十二年,朱棣在北征归来的途中病逝于榆木川,太子朱高炽有惊无险地完成登基,是为明仁宗。

朱高炽登基后,原先辅佐太子理政的官员迅速得到重用,例如杨士奇、夏原吉、杨荣、金幼孜等人。而胡濙大部分的时间都在给朱棣“办私事”,他不是太子的嫡系,这就有点尴尬。

宣德甲子年是哪一年,宣德年号是怎么来的(6)

不过,明仁宗也不是心胸狭窄之辈,他召来胡濙,和胡濙一番深谈,觉得胡濙的才学和见识非同一般,本打算重用胡濙,可接下来意外发生了。《明史·胡濙传》记载:

既闻其尝有密疏,疑之,不果召。转太子宾客,兼南京国子祭酒。

意思是说,正在朱高炽打算重用胡濙的时候,朱高炽听到一个意外的消息:先帝(朱棣)驾崩前,胡濙曾绕过内阁,给先帝上过密奏。由于当时汉王朱高煦觊觎太子宝座,朱高炽因此怀疑胡濙有可能和汉王有染。从此,朱高炽的态度转变了,他将胡濙安排到南京任国子监祭酒兼礼部侍郎,不让他到北京来。

都说一朝天子一朝臣,胡濙的内心并没有气恼。胡濙到达南京后,开始整理南京礼部的工作。

自从朱棣迁都北京后,南京虽然也留了一套“班子”,但大家几乎都是象征性的工作,只有胡濙例外,他态度极其认真,每隔三天就写奏折,让其他同僚敬佩不已。

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胡濙的“运气”却极佳,因为明仁宗朱高炽仅仅在位10个月就驾崩了。接下来,明宣宗朱瞻基登基。

特别巧的是,明仁宗在驾崩前,曾派太子朱瞻基去南京巡查,而胡濙作为南京的礼部侍郎,一路陪同,这让他在朱瞻基的心中留下不错的印象。朱瞻基登基后,召胡濙回北京,先担任礼部侍郎,半年后,就正式担任礼部尚书,从此,胡濙成了朱瞻基的心腹近臣。

宣德甲子年是哪一年,宣德年号是怎么来的(7)

注意,这一年是宣德元年(公元1426年),谁都没想到,胡濙自这一年担任礼部尚书后,接下来竟然36年都“没挪窝”,他是明清两代担任礼部尚书最长的官员,创造了记录。

同年,汉王朱高煦谋反,朱瞻基御驾亲征,胡濙随驾,一路上他安排粮草,在叛乱平定之后,胡濙因功获得厚赏。朱瞻基不仅赏赐胡濙一座大宅子,还在胡濙过生日时亲临他家中,为他祝寿。这在当时是一种莫大的荣耀。

宣德六年,由于前户部尚书夏原吉病逝,代管户部的张本也去世了,户部没有合适的老臣来主管,朱瞻基便让胡濙兼任户部尚书。

胡濙只有在永乐初年担任过户部都给事中,此后20余年未染指户部,如今突然要担此重任,他有些心虚。为了能做好户部尚书,胡濙经常天不亮就去“上岗”,不断找户部郎官了解实际情况。《明史·胡濙传》记载:

时国用渐广,濙虑度支不足,蠲租诏下,辄沮格。帝尝切戒之,然眷遇不少替。

即:当时明朝的开支项目越来越多,胡濙担心国家财力不足。当明宣宗朱瞻基每次下诏减免百姓税赋的时候,胡濙都含泪阻止。朱瞻基经常告诫他,却仍然眷顾他。

很多人看到这里,或许会指责胡濙不爱惜百姓。实际上,这是一个辩证的问题。

早在朱棣在位时期,征蒙古、讨安南,下西洋,造宝船,还要迁都修宫殿,朝廷早就入不敷出了。明仁宗在位时间较短,说到底明宣宗是在补明朝之前的窟窿,因此户部的压力非常大。再加上朱瞻基平定汉王之乱征讨蒙古兀良哈等军事行动,更让胡濙难做。

宣德甲子年是哪一年,宣德年号是怎么来的(8)

上一页12345下一页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