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德帝少年得志,军政之余爱虫怜花,指使太监到全国各地甚至远至朝鲜搜罗“鸟兽花木与诸珍异之好”,甚至出现了“上有所好,下必甚之”的风气。据有关文献记载,宣德帝死的当年,按照太皇太后的这道命令不仅砸掉了宫中所有的蟋蟀罐,而且景德镇御窑厂烧制好尚未进贡的蟋蟀罐全部打碎深埋地下,一直到正统、正德时期仍停止烧造。
大先生查阅了不少记载和资料,由于宣德皇帝朱瞻基是位爱古赏古的天子,在他的十年里,十分重视瓷器生产,而且新创品种不断,据有关资料显示,宣德朝景德镇官窑在当时每月生产三十余万件,一年就是四百万件,那么十年呢!这其中还不包括外销瓷以及民窑产品的产量。
这么多型制,这么丰富的色彩,如此恢宏的数量,是否影响了它的应有价值?因收藏界历来有“物以稀为贵”之说。但是,这条定律恰恰在宣德官窑器上没起到太大作用。凡到代的宣德官窑佳器,在之后的历朝历代,直至 当今中外收藏界均是热捧的品种。在国际大拍上动辄过千万,甚至过亿。为什么?原因很简单:型正、色绝!
事实上,宣德朝先后十年间,真正烧造官窑的时间只有七年多些时间。据《明实录》记载:“宣德五年九月,工部奏遣官烧造白瓷龙凤纹器皿毕,又请增烧,上以劳民费物,逐命八年后复烧造瓷器。”中间停烧了近二年多时间。显然是宣德帝的旨意:已意识到烧造官窑费工费料,为民生和国力着想,竟然停烧了二年多。所以,宣德朝真正烧官窑器的时间先后加起来总共七年有余时 间。但由于它每次烧造的量大,七年多时间也给瓷坛留下了惊人的数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