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曾国藩的读书习惯的形成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它是一个循环往复、曲折上升的过程。
总结而言,有以下几个主要原因:
(一)年轻气盛,心浮气躁
日记中记载了曾国藩二十九岁至三十五岁阅读习惯养成的经历。
此时的曾国藩正处于三十岁出头的青年阶段,具有该阶段的共同特征:年少、冲动、易感情用事;做事往往只是一时的热情,没有结果就放弃,没有毅力。
浮躁的心境,使得曾国藩在读书上缺乏恒心与专注。
(二)好高骛远,执行力差
好的想法必须要有很强的执行能力,否则就是一场空。
曾国藩胸怀大志,但三十多岁的他,和大多数年轻人一样,有很多虚无缥缈的想法,却无法下定决心行动。
他虽然胸怀大志,但眼高手低,没有想到实际操作起来的困难,真正付诸实施的时候,才发现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三)社交频繁,挤兑阅读时间
曾国藩当时是翰林学士,品阶虽不高,但这时的翰林院类似于后期官员的储备机构,将来都有很大本事。
于是,许多人都想和他搞好关系。曾国藩在仕途上也需要别人帮助,所以一来一往,频繁拜客访友,应酬太多,导致他看书的时间越来越少。
(四)晚起偷懒,读书时间不多
人在年少时喜欢睡懒觉很正常,曾国藩到了三十岁也不能免俗。
起得晚有很多理由,有时候是工作太累,有时候是应酬太多,有时候只是睡懒觉,但归根结底,还是没有培养出坚强的意志。
早上起床后,精神饱满,阅读效率高,正是记忆力最好的时候,也是一天中最好的读书时间。
睡懒觉不仅耽误了一天中最好的读书时间,而且还减少了读书的时间,大大影响了读书的效率,使读书的习惯更加难以形成。
四、曾国藩如何改变陋习,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曾国藩在读书过程中采取了许多措施,以彻底改变自己懈怠状况,达到“脱胎换骨”的目的,从而培养良好的读书习惯。
(一)制定每日课程
道光二十二年十二月初七,曾国藩开始制定自己每天得的学习计划,并对自己一天中要学的十二个科目进行了严格的要求,并立下了“新换为人,毋为禽兽”的誓言。
从那时起,他就把读书当成了一种习惯,强迫自己天天读书,不能有丝毫懈怠;如果不读书,那就是没能完成每天的功课,那他就会感到深深的愧疚,痛斥自己和畜生没什么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