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穿越到了古代,在诗会之上被邀请赋诗一首,你会用借用哪一首诗呢?
而在最近热播的大剧《庆余年》之中,范闲在诗会之上以杜甫的一首《登高》拔得头筹。唐诗宋词,无数诗人大家,可供范闲选择的名诗佳作数不胜数,为何范闲会选择这首充满着"暮气愁绪"登高呢?
从范闲本身来说,他穿越之前是一位将死之人,因为残疾一辈子都没有能够亲自登上高山望远。他前世做的最多的事情,可能就是在诗句文章之中找寻精神寄托。他被植入了几十年的现代记忆,这一辈子又活了快20年,就灵魂来说,他已经年过半百,对于这首《登高》有着自己独特的理解。的确,杜甫这首诗,没有一定的年龄积累,很难领会到那一句"潦倒新停浊酒杯"的妙处。
清代杨伦曾经在《杜诗镜铨》之中认为,杜甫的这首《登高》高浑一气,独步古今,在杜甫七言律诗之中当属第一,明朝的胡应麟则称这首诗是"古今七言律第一"。这首旷世的悲歌虽然苍凉,但依旧拔山扛鼎,杜甫写出暮年之人的无奈,却不会让人看到消沉阴暗,而是涌动着对生命的仁爱和人生的悲壮。
离愁别绪一直是古人写诗的主题,秋景月夜,最是能引起悲情诗人的共鸣。金圣叹曾言:"士对秋而情至,凡山川林峦,风烟云露,草色花香,目之所睇,耳之所闻,何者不与心相为蕴结?乃先生(杜甫)以忠挚之怀,当飘零之日,复以流寓之身,经此摇落之时, 其勃然触发,有自然已。"
《登高》一诗创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公园767年)秋季,安史之乱已经结束了四年,但乱世的余波还没有平息,各方军阀乘乱崛起,相互争夺领地,吐蕃、回纥乘乱常常犯边。杜甫此时在夔州流转,这一年的重阳节,他独自登上了夔州白帝城外的高台之上,极目远眺,感慨万千。
杜甫一生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和众多仕子一样,一生目标不过是"立德、立功、立言"。
立言:杜甫一生名诗无数,名动天下,至今仍被国人奉为经典;
立德:南宋理学宗师曾对杜甫的行为品格大加赞扬,认为杜甫是天下文人的典范,将杜甫与诸葛亮、颜真卿、韩愈和范仲淹并称为"五君子",以赞叹五人的高风亮节。而王安石在《子美画像》之中赞叹道:"宁令吾庐独破受冻死,不忍四海赤子寒飕飕。伤屯悼屈止一身,嗟时之人我所羞。所以见公画,再拜涕泗流。"
而说到立功,杜甫的仕途坎坷,是杜甫心中难以消弭的郁结之处。
杜甫七岁能诗,二十岁漫游吴越,二十五岁小有名气,回归洛阳。此时的杜甫满腔豪情,开元二十三年,赴京兆贡举,不第。后来在洛阳遇到了李白,两位诗人惺惺相惜,杜甫写下《望岳》,记录下"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情壮士。
一直到至德二年,杜甫坚持不懈地追求功名,然而屡战屡败,每每落空。至德二年,杜甫逃亡到凤翔拜谒唐肃宗,算是迎来仕途之上的高峰,他被授予了右拾遗的官职,这是他冒着九死一生的危险换来的。但这种辉煌并没有维持多久,后来杜甫因上疏申救房琯而触怒了唐肃宗,杜甫被贬。九月,长安收复,杜甫带着家人来到长安。被贬的失落和看着诸多百姓颠沛流离的触目惊心,一次次触动着杜甫的内心。这一时期,杜甫怀着悲痛的心情写下了名作《三吏》和《三别》。
杜甫写《登高》之时,已经55岁了,在外漂泊了八个年头。永泰元年(765年),杜甫好友成都府尹兼剑南节度使严武逝世,杜甫在成都失去了依靠,不得已来到了夔州。根据史学家考证,当时的杜甫身患肺病、疟疾和风湿病等疾病,耳背齿落,一只手已经麻痹到不能动弹,备受病痛折磨。而好友李白、高适相继离世,知己难寻,精神上也倍感落寞。经历了安史之乱,整个唐王朝元气大伤、江河日下。所有这些就像浓云一样密布在杜甫的心头,杜甫深受煎熬。
当他在重阳节这一日孤独得登高望远,时间流逝,草木凋零,急风哀猿,满目萧*,山城萧条的秋色唤起他对跌宕人生的悲叹。
但我们的身体已经衰老,但是创业未半,对生命随时可能逝去的恐惧和对人生的不甘心,会占据我们的内心,让我们惶恐、不安而无可奈何。然杜甫叹老,和我们并不完全相同,他对自己一生进行反思,有对生命由绚烂终于平淡的感悟,所以诗中有"无边落木"的悲叹,也有"滚滚长江"的豪情。这位老人站在天地间,以病弱的身姿迎上瑟瑟秋风,浑浊的双眼中是无尽江山。他深感自己的渺小,明知已经无法凭借一己之力想要扭转乾坤,但对生命的依恋依旧在血脉的激流之中翻腾,一种无法压抑的焦虑在心头激荡。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杜甫曾经多么爱喝酒,在《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之中,杜甫高兴地写下:"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然而今日在夔州,他因为重病缠身不得不戒酒,想要借酒消愁已经不可能。千言万语,在"停杯"的一瞬间化作一滴枯泪,所有的烦闷,无人诉说,无法排解,只得沉重地压在心头。
登高远望,使人心瘁。少年登高,看天下天下河山皆是豪迈,欲踏遍山川,救济穷苦,成就功名,是多少文人学子的梦想。老年登高,看尽风景却是悲歌,古今感慨,天地忧思,离别愁绪,求而不得……
杜甫也曾是"五花马千金裘"的贵公子,也曾是皇帝身边重用的谏臣,而生于那样的乱世,遇到那样的君主,他空有报国之志,却难有用武之地。如今病痛和战乱,让他成为了流亡的难民,成为了在江面踽踽独行、在山顶吞声悲泣的少陵野老。即便如此,他的内心依旧保存着对贫困人民的怜悯和对生命的仁爱之心。即便历经苦痛,他失去了健康的身体,失去了皇帝的信任,失去了好友,失去了金银,失去了一个完整的国家……但这种悲悯和仁爱,却在心中越积越浓。
时空广阔如斯,人生寂寞如斯。
胡应麟评论《登高》:"五十六字,如海底珊瑚, 瘦劲难名,沉深莫测,而精光万丈,力量万钧。通章章法、句法、 字法前无昔人后无来学,微有说是,是杜诗,非唐诗耳。然此诗自当为古今七言律第一,不必为唐人七言律第一也。"
一首古诗,一段古诗。一年四季,每一个季节都有它的喜悦,也有它的悲思。一年365天,每天都有属于它的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