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13.19 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
【译文】樊迟问怎样才是仁。孔子说:“平常在家要恭敬有礼,办事要心存敬畏,待人要诚心实意。即使到了夷狄之国,也不可背弃这些原则。”
樊迟又要问问题了。孔子真是个有耐心的好老师。你反复问,我反复答。这就叫“诲人不倦”。孔子很少会指责学生问的问题不对,他是提倡讨论式教学的鼻祖。有问有答,敩学相长。我们在《雍也》篇中讲过樊迟问仁,孔子说“仁者先难而后获。”《颜渊》篇中讲过“樊迟问仁,子曰:‘爱人。’”本章颜渊问的还是仁,这说明樊迟同学虽然领悟力一般,但学习的态度还是非常端正的。没搞懂的地方,一有机会就反复追问。
在家要心存恭敬
“居处”指在家的行为;“居处恭”就是安居在家的时候要心存恭敬,行为要恭敬有礼。家是生活的地方,是最没有压力的地方,是人最容易放松的地方,也是我们最暴露本性的地方。但孔子提醒我们,对家人也要心存恭敬,也就是儒家“孝悌”的原则。不要一放松就忘记了规矩,孝悌的原则是一颗都不能忘记的,这是做人的根本。即使在家也不能随心所欲,放肆而为。正因为我们现代人在家内心没有的“恭”,所以才导致现在的家庭关系普遍都很紧张。觉得自己在外辛苦了,回家就应该随意放松,也就忽视了家人的感受。比如,对老人的言辞态度不恭,父母关心你的工作,好心相问,得到的往往都是“你又不懂,问什么问”的结果。这就触犯了“色难”之不孝。忽视配偶在家的辛勤劳动,以为一切都是应该的。对孩子没有耐心,简单粗暴。综合分析,家庭的一切问题都是因为我们的内心的“我执”过于严重,缺乏“居处恭”的修养导致的。
做事要心存敬畏
“执事”指在外负责一些事情。执事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心存“敬畏”。孔子说治理一个大国也就三件事,其一就是“敬事而信”(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学而》)敬畏之心是责任感的具体体现。对于自己所负责的事情,自己职权范围内的事情,无论大小,都要用心去做,都要考虑到这件事情可能会导致的后果。没有敬畏之心的人做起事情来就会随意,往往会简单粗暴地处理事情。不考虑做一件事可能导致的后果,所以总在忙于处理“意想不到”的结果。原本简单的事情也会变得千头万绪,按下葫芦浮起瓢。这样的心态做事,自然就做不到笃实,难以让领导放心。事业的边界也就被你的行为习惯所固定了,不可能得到更大的机会,更重的担子。于是又会抱怨自己不被赏识,被人看遍。
在孔子看来一个君子的修行过程是不能离开“敬”的。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季氏》)君子九思的“事思敬”跟本章的“执事敬”是同一个道理。子路问君子。子曰:“修己以敬。”(《宪问》)子张问行。子曰:“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立则见其参於前也,在舆则见其倚于衡也,夫然后行。”(《卫灵公》)孔子还说“事君,敬其事而后其食。”(《卫灵公》)所以,我们不管对事还是对人时时处处都不能忘记心存敬意。
与人交往要心存忠信
“与人”指社会交往。“与人忠”就是待人忠信,丝毫不会有欺骗人的念头。孔子及其儒家学习、修行的目的就是要去做官参与社会治理,所以非常重视社会交往的原则和方法。在社交方面,孔子以晏平仲为学生们学习的榜样。“晏平仲善与人交,久而敬之。”(《公冶长》)孔子提倡与人交往最重要的原则就是忠信,在忠信的原则下交友,就会发现没有谁是不如自己的,我们总能从对方身上学到善的东西以提高自己的修养。(“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学而》)子夏在劝解司马牛之忧时说:“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颜渊》)子夏提倡“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的社交原则,能做到这些就可以“四海之内皆兄弟也!”曾子三省的两省就是与人交往的忠信问题。(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相比于孔子时代,现在的社会关系更为复杂。善于与身边的人交往是我们不可或缺的基本功。孔子告诉我们社交最好的原则就是“忠信”。圣人早就知道,我们生活在一个为了追逐利益而丧失诚信的社会。他要求修行君子,修养仁德之人不能同流合污,从我做起,要做到“与人忠。”
“虽之夷狄,不可弃也。”仁者不可随着环境的改变而改变自己的修行标准。无论你身处何处,都要能坚持“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这三条原则。在官场、在学堂要坚持,在乡下、在山野也要坚持。哪怕是去到文化落后的,还没有开化的少数民族地区,也就是夷狄蛮戎之地也要身体力行。这才是修行!
因材施教,然后是因事施教和因时施教
除了樊迟的三次问仁外,《阳货》篇中有子张问仁,孔子说“能行(恭宽信敏惠)五者于天下,为仁矣。”《颜渊》篇中还有颜渊、仲弓、司马牛三人问仁。孔子分别给了“克已复礼”;“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其言也讱。”三个答案完全不同。《论语》中学生问了七次仁,孔子给了七个答案。其中樊迟一个人就问了三次,得到了三个不同的答案。
颜渊、仲弓属于四科十哲中德行科的贤人,他们因道德修养水平高而出类拔萃。孔子对他们的要求自然就更高一些,给他们的答案更形而上学一些。颜渊的“克己复礼”和仲弓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都已经上升到克制自己的*而心怀天下苍生的高度。司马牛因其兄司马桓魋在宋国专权行不仁之举而离开宋国跟随孔子求学。司马牛经常怀有忧惧之心,而他所忧惧的是自己的兄弟不仁不义而连累到自己。孔子告诉他,你完全没有必要为此而感到自卑,给司马牛的修仁就比较简单,从“说话谨慎”开始修炼就可以了。
在孔子大学学习,要是没点头脑,就“仁”这一个概念就能把你绕懵圈。这是我们多次讲过的典型的孔子大学的教学方法。首先是因材施教,然后是因事施教和因时施教。因材施教是根据不同的人的天分和基础给出不同的答案;因事施教是在不同的事件和环境中,给出不同的答案;因时施教是根据不同的时机,问话者不同的学习状态而给出不同的答案。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述而》)
本章樊迟得到了居家、做事、社交三个方面的教诲,孔子说分别做到孝悌、尊礼、忠信就可以算是近仁了。在此我们依然强调这三条还是仁的一部分内容,是孔子针对樊迟当时的理解接收能力给出的可以奉行的准则。孔子不会像要求颜回那样去要求樊迟,毕竟两人的修养水平和领悟力、执行力有着巨大的差别。
道客村曰:
居家也须有恭敬,做事要存敬畏心;
与人交往讲忠信,时时处处修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