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姓到底读ni还是yi,倪姓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

首页 > 文化 > 作者:YD1662023-04-21 11:22:51

〈名〉

(1) (形声。从人,“兒”( ní )声。本义:小孩)

(2) 同本义

反其旄倪。——《孟子·梁惠王下》

垂髫之倪。——《旧唐书·玄宗本纪》

(3) 又如:倪子(方言。儿子);倪倪(幼弱)

(4) 涯际;边际 [limit]

绝境胜无倪,归途兴不尽。——钱起《自终南山晚归》

(5) 又如:端倪(事情的眉目;头绪);倪露(露出端倪)

(6) 端;头绪

不知端倪。——《庄子·大宗师》

乾端坤倪,轩豁呈露。——韩愈《南海神庙碑》

(7) 通“齯”。老人齿落复生的齿皆黄耄倪齿也。——《列女传·鲁季敬姜》

(8) 〈动〉 通“睨”。斜视

龟俯者灵…左倪不类,右倪不若。——《尔雅·释鱼》注:“倪与睨同。”

(9) 姓

三、姓氏起源

源流一,出自曹姓,黄帝后裔邾武公次子之后,以国名为氏。据《通志·氏族略》、《姓氏考略》及《辞源》所载,春秋时期,邾武公将次子封于郳(故城在今山东滕州境),建立郳国,为邾国附庸。子孙以国名为氏,称为郳氏。战国时郳国被楚国所灭,为避仇改氏为儿(念ní,不简作“儿”),再后又以郳去“阝”加“亻”旁成倪姓。汉初有御史倪宽,其先即为公子肥后裔。倪国变迁和相关倪姓又来如下:

小邾国地处齐、鲁、宋、楚等大国之间,到春秋时代的中后期,各大诸侯国要挟小国连年结盟征战,小邾国终因国势衰微被灭亡。楚宣王在位时(公元前369——前340年)灭邾、小邾,掠走了“二邾”的遗民南迁邾城,故址在今湖北黄冈西北十里,见何光岳《楚源流史》,此后,这里的遗民便成了世居南方的支族。小邾曾一度复国,不久又被鲁国所灭亡。邾古称邾娄,小邾古称小邾娄,鲁穆公在位时(公元前372——前289年),依据“邾娄”的合音拼为“邹”,始改邾为“邹”,改邾绎山为“峄山”(见《汉书》)。

小邾灭国后,子孙一部分以国名倪为姓,改姓倪氏;一部分则去郳字邑部为兄氏;更有一部分加入朱氏。《续文献通考》就记载,“小邾传国十四世,去邑为朱氏”。

楚宣王熊良夫执政时期(公元前369~前340年),邾国、小邾国一起被楚国灭亡,族人为避殃*,遂改为儿氏,战国后期又加“亻”偏旁改为倪氏。

源流二,出自远古颛顼帝后人邾侯之封地,属于以国名为氏。在远古时代,今山东半岛上生活着一支氏族。他们因种种说不清的原因而崇拜蜘蛛,认为全氏族成员都是这种神圣的蜘蛛的后裔,并受其庇佑。于是,他们把蜘蛛当作自己氏族的祖神来祭祀,用它来做氏族的图腾和徽志,而称呼本氏族为“邾”。古代的邾氏族主要集中生活在今山东省邹县一带。他们将自己所居之地也称为邾,因而在今山东邹县一带留下了邾城(今山东邹县)、邾峄山(又名邹山、邾山,在邹县南十六公里)等地名。周武王姬发执政时期,封颛顼帝的后代曹安(陆终第五子)之后人于邾(拥有今山东费县、邹县、滕县、济宁县、金乡县等地),并且挟为附庸,建立起邾国。邾国弱小,依附于周王朝,后又依附于强大的鲁国。邾国的名称,经传又写作“邾娄”,战国时又通称“邹”或“驺”。专家学者们研究的结果,认为“邾娄”是当地土语,“邾”是正名,而邹、驺则是战国后所用的同音通假字,与偃国称燕之类相同。邾侠开创的邾国,后来又有较大的变化和发展,并衍生出小邾与滥国。他也因开创之功而被后人尊为朱氏、邾氏、颜氏、邹氏、娄氏等姓的大始祖。到了汉朝时期,有一位著名的西汉大臣、水利家倪宽,他是千乘郡人(今山东高青县),治尚书,历侍御史、中大夫、左内史等职,后拜御史大夫。倪宽在任期间,十分重视水利建设,调发民工,于郑国渠上流南岸,开辟六辅渠,使周围高地得以灌溉。他政绩卓著,得到朝廷上下的赞扬和人民的拥戴。倪氏到底始以于谁,在姓氏学界一直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但其后裔倪宽则明见史册,且名声显赫,故而后世倪氏族人大多尊奉倪宽为得姓始祖。

因此,曹氏、倪氏、朱氏三姓实际上同宗同源,这三氏加起来人口已经超过三千万,位在21世纪排名第八位的赵氏之前。

倪姓到底读ni还是yi,倪姓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5)

源流三,源于鲜卑族,出自南北朝时期牧童鲜卑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魏书·官氏志》的记载:后魏代北复姓贺郳氏改郳姓,后又改为倪氏。

贺郳氏,其祖先为慕容鲜卑的分支吐谷浑部,在北魏孝文帝推行汉化改革政策时,将其多改成汉字单姓,一部分人称贺氏,亦有一部分人称郳氏,后随着融入汉族的历史过程,改称倪氏,且人数远远多于邾侯后裔,世代相传至今。

源流四,出自商诸侯儿伯,商诸侯有儿伯,子孙为倪姓。

源流五,源于蒙古族,出自元朝时期蒙古乃马真部,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蒙古族倪马查氏,亦称尼玛察氏、专图尼马察氏,源出元朝时期蒙古乃马真部,始祖为额合偏武,以姓为氏,世居尼马察(今黑龙江穆棱东兴凯湖彼岸俄罗斯乌苏里斯克一带)、滹野(今乌苏里江支流俄罗斯境内达鸟河流域)、讷殷(今吉林抚松松花江上游流域)、喜禄河(今辽河)、珲春(今吉林珲春)、黑龙江沿岸等地。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Nimaca Hala。

清朝中叶以后,蒙古族、满族倪马查氏,多冠汉姓为倪氏、杨氏、榆氏、张氏、佳氏、尼氏、鱼氏、和氏、障氏等。

源流六,源于满族,出自金国时期女真盍散部,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满族倪沙氏,亦称尼沙氏、尼察氏,源出金国时期女真盍散部,以姓为氏,满语为Nisa Hala,汉义“结实”,世居那木都鲁(今俄罗斯滨海地区)、尼沙(今吉林龙潭山下一带)、乌苏里绥分(今绥分河上游地区)等地,是满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后多冠汉姓为倪氏。

源流七

源于其他少数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今土家族、苗族、侗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倪氏族人分布,其来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羁糜政策及改土归流运动中,流改为汉姓倪氏,世代相传至今。

倪姓到底读ni还是yi,倪姓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6)

四、得姓始祖

倪宽。千乘(今山东广饶县)人,西汉大臣,水利家。治《尚书》,历侍御史、中大夫、左内史等职,后拜御史大夫。在任期间,重视水利建设,调发民工,于郑国渠上流南岸,开辟六辅渠,使周围高地得以灌溉。他政绩卓著,得到人民拥护。宽乃颛顼后裔。周武王时,封颛顼后裔于邾,传到夷父颜时,由于有功于周天子,就将其次子友(一说肥)别封为附庸,居于郳,因郳为邾之附庸,所以又称小邾国。其曾屡次从齐桓公尊王攘夷,所以荣耀一时。战国时郳国被楚国所灭,子孙便以国为氏,后由于避仇,去掉“邑”旁成 姓,后又加“人”旁成倪姓。因郳国始封于谁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而其后裔倪宽见诸史册,名声显赫,故后世倪姓尊倪宽为倪姓的得姓始祖。

五、人口分布

倪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一百一十一位的姓氏(在台湾省则排在第九十五位),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一四。

倪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群体。现在,在山东省的滕州和山亭两地,俱有叫做倪楼的地方,考证,这两处地方正是春秋时郳国的所在地,当然,也正是后世倪姓和 姓的最初发源地。 郳国被楚灭国后,逐渐北移,大多在千乘之地落足,后繁衍昌盛,逐渐成为倪姓千乘郡望。战国时,有宋国人 说,说明此期已有倪姓人在河南落籍。两汉时,见诸史册之倪(郳)姓渐多,除 宽外多为史书散见之人物,如皇妃 女句、兵家 良、扬州刺史谚、九真太守 式、羌主 库、临淮(今属安徽)人长卿、齐国临淄人 萌等。可见此际之倪(郳)姓仍主要繁衍于山东境内,并有入安徽北部一带者。至稍后的南朝,有江阴太守倪启、尚书左丞同平章事倪曙,说明在汉魏之际, 姓已改成倪姓,并说明此际因社会动荡已有倪姓播迁江南。两晋南北朝时,倪姓于史书鲜见。隋唐之际,倪姓在北方的分布渐广,今河北、河南、山西等境均有倪姓人活动的身影。唐末时,由于安史之乱和黄巢起义,致使民不聊生,百姓苦不堪言,始有倪姓大批迁往江南。两宋时,倪姓入载史册之人甚多,从其籍贯来分析,说明此期倪姓已分布今江苏、安徽、江西、福建等地。宋末,由于元世祖大肆围剿南宋之残留势力,江南之江、浙、闽一带,烽火四起,元兵所到之处,烧*掳掠,百姓闻风而逃,故倪姓渐分衍于今湖北、湖南、广东、广西等地。元末,百姓再次遭受劫难,兵火过处,玉石俱焚,华东、中原、中南之地人口锐减。明初,明政府为恢复当地经济,从山西大量移民,倪姓作为明朝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今山东、河南、江苏、安徽、河北等地。倪姓迁台,时在清代,有倪姓从福建渡海而去。此期亦有倪姓人由山东闯关东去东北三省者。

倪姓到底读ni还是yi,倪姓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7)

如今,倪姓在全国分布甚广,尤以江苏、湖北、上海等省市为多,上述三地之倪姓约占全国汉族倪姓人口的百分之六十。

诸暨倪杨氏:诸暨倪杨氏一族,本为倪氏所改。望出千乘,派接浦江倪氏盈公大宗。盈公第八世孙倪炤,为宋为龙图阁学士,因拒王安石变法,流放新州。倪炤幼子倪顺尚在襁褓之中,为全宗嗣,倪顺被亲人藏匿在概浦(今应店街十二都煤垯)外婆家。官府缉捕,外婆孟氏以同岁的幼舅调包顶替,倪顺得以保全。他长大后,奋发读书,成绩出众,后念外祖家杨氏之恩,即以母姓杨氏应试,考中宋元祐三年(1088)戊辰科进士,历官至礼部尚书,诏赠金紫光禄大夫,右仆射,韶阳县开国公,谥文贞。倪顺即为诸暨倪杨氏始祖。诸暨倪杨氏族盛齿繁,至第四世“千”字辈分为七宗。各宗独立修谱,自成字派。在次坞镇徐坞杨村建有总祠,已毁。

六、家谱文献

浙江萧山新坝倪氏宗谱十四卷,(清)倪介眉等修,清光绪九年(公元1883年)永思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四册。

浙江鄞县蛟川倪氏宗谱三卷,首一卷,(清)倪敬沼纂修,清光绪二十年(公元1894年)爱日堂木刻活字印本二册。

浙江乐清虹川倪氏宗谱九卷,(民国)倪可栋修,倪逢庚纂,民国十四年(公元1925年)木刻活字印本九册。

浙江兰溪龙门倪氏宗谱十卷,著者待考,民国二十五年(公元1936年)木刻活字印本。

浙江兰溪西倪氏宗谱,著者待考,民国三十六年(公元1947年)木刻活字印本。

浙江浦江浦阳龙池倪氏宗谱,著者待考,清宣统二年(公元1910年)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第九卷。

浙江兰溪金湖倪家村志,(现代)村志编委会纂,1997年铅印本一册。

浙江上虞横山倪氏宗谱,(民国)倪奎修等修,民国元年(公元1911年)经锄堂修木刻活字印本七册。

浙江上虞贺溪倪氏宗谱十八卷,首一卷,末一卷,(民国)倪启寿等主修,民国二十年(公元1931年)经锄堂木刻活字印本十二册。

浙江上虞古虞倪氏族谱,(清)倪明等纂,清朝年间木刻活字印本二册,今仅存第一~二卷。

浙江上虞横山倪氏宗谱,(清)倪启生主修,清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经锄堂木刻活字印本八册。

浙江永康壶山倪氏宗谱,(清)倪守铨等纂,清康熙四十年(公元1701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

浙江永康壶山倪氏宗谱,(清)倪庆发等纂,清咸丰十年(公元1860年)木刻活字印本六册,今仅存第一卷、第三卷、第六~九卷。

浙江永康壶山倪氏宗谱,著者待考,民国十一年(公元1922年)木刻活字印本二册,今仅存第五卷、第十四卷。

浙江永康壶山倪氏重修宗谱,著者待考,清同治六年(公元1867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今仅存第三卷。

浙江永嘉、乐清倪氏分迁永乐二邑间合辑宗谱四卷,首一卷,(清)花禁山农幼伢子纂,清乾隆五十七年(公元1792年)修本一册。

浙江东阳倪氏宗谱,(清)倪启略等总理,清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今仅存第一~二卷。

浙江金华龙门倪氏七修族谱四十一卷,首一卷,末二卷。(民国)倪福华等纂,民国十四年(公元1925年)木刻活字印本三十五册。

浙江金华龙门倪氏四修族谱,(清)倪清钱等纂,清乾隆四十八年(公元1783年)木刻活字印本八册,今仅存第二卷、第五卷、第七~十卷、第十四~十八卷。

浙江金华龙门倪氏五修族谱,(清)倪汉潘等纂,清道光七年(公元1827年)木刻活字印本九册,今仅存第十一卷、第十三~十四卷、第十七卷、第十九~二十卷。

浙江金华龙门倪氏族谱,(清)倪易书等纂,清光绪五年(公元1879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今仅存第一卷、卷首。

浙江金华龙门倪氏祠堂重定颁胙规例五卷,首一卷,(清)倪正谊等纂,清康熙三十年(公元1691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

浙江金华倪氏禄申堂派下外谱,(清)倪易书等纂,清光绪五年(公元1879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今仅存第一卷。

浙江金华倪氏家乘,著者待考,清道光二十二年(公元1842年)报本堂木刻活字印本二册,今仅存第二卷。

倪姓到底读ni还是yi,倪姓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8)

上一页1234下一页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