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牛斫轮的典故,斫轮的典故简介

首页 > 文化 > 作者:YD1662023-04-21 22:08:50

最根本的原因

这句“此与庄生所谓解牛斫轮者何异”惨遭教材删除的最主要原因是它与“熟能生巧”这个核心要素不和谐。

“解牛斫轮”实际上包括了两个历史典故,一个是《庖丁解牛》,另一个是《轮扁斫轮》。

这两个故事究竟是什么呢?为什么说它们的存在不那么和谐呢?

解牛斫轮的典故,斫轮的典故简介(5)

《庖丁解牛》说的是一个屠夫在给梁惠王宰牛的时候,不仅能够将牛完整地解剖,而且他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能够合上音乐的节拍。

面对梁惠王的惊讶,屠夫说他在宰牛的时候,并不是单纯地宰牛,而是积极地去探寻宰牛的规律。

慢慢地,他发现宰牛的时候要顺应牛的身体结构。

解牛斫轮的典故,斫轮的典故简介(6)

这篇文章是道家的代表人物庄子所著,故事的原意是要告诉人们养生之道,并以此告诉人们做人做事要遵循自然的规律,不可强求,与《卖油翁》的“熟能生巧”相差甚远。

虽然在今天,这个典故可以被引申为“对某件事物了解透彻”或者“做事得心应手”.

但是从学生的角度来看,将“庖丁解牛”和“熟能生巧”等同,依旧有牵强附会的嫌疑。

《轮扁斫轮》同样出自《庄子》。这篇文章记述了一位名叫轮扁的木工在干活的时候看到齐桓公读书,便走上前去,询问齐桓公所读何书,齐桓公告诉轮扁他读的是圣贤之书。

解牛斫轮的典故,斫轮的典故简介(7)

在人们的思维中,这时候轮扁应该称赞齐桓公的好读书,但是轮扁却不按常理出牌,他直接告诉齐桓公:

“写书的圣贤之人都已经不在了,记录圣贤之人言行的书籍也不过是糟粕。”

齐桓公听到这样大逆不道的话,当即表示轮扁要是说不出个所以然,就要将他处以极刑。

面对齐桓公的暴怒,轮扁不紧不慢地说:

“我做轮子的时候,之所以能够将榫头做得不松不紧刚刚好,是因为我在长期的工作中摸索到了规律。这种规律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即使告诉我的儿子,他也不能体会做轮子的方法和规律。”

解牛斫轮的典故,斫轮的典故简介(8)

上一页123下一页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