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剧又名“河南梆子”、“河南高调”,在早期的演出中高音部分常常用假音来辅助,声音中带“讴”,所以也叫“河南讴”,豫西山区更是根据其鲜明的铿锵有力唱腔方式称之为靠山吼。豫剧主要在黄河、淮河流域流行,在全国各地都建立了专业的豫剧团,是我国地方戏最大的曲艺剧种。
宋朝时期,在开封地区,具有丰富的乐舞活动,开封作为首都经济发达,人口稠密,到处都是可以观看演出的勾栏,一个勾栏可以容下数千观众,已经开始上演大型剧目。明朝末期,蒲州梆子和秦腔传入了河南地区,并与本地的民歌、小调相结合而形成新的曲艺剧种河南梆子,到了清朝,梆子戏已经非常流行,并与其他剧种一起登台演出,开始出现专业的科班,并传授学徒。民国后,河南梆子开始频繁地在城市演出,梆子戏活跃一时。
1935年成立了专业的豫声戏剧学社,并开始对戏班进行了改革,对舞台、表演艺术、唱腔等方面都进行了革新。抗日战争时期,创作了揭露日本人侵略罪行的现代戏《打土地》,翻开了豫剧新的一面。到20世纪50年代,豫剧已经成为流行较广的曲艺剧种之一,1951年,河南梯子更名为豫剧,其后在演出中公开打出了豫剧的旗号。2006年,豫剧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从河南梆子发展而来的豫剧,其音乐唱腔也保留着梯子板式变化体,其主要板式有二八板、慢板、流水板、散板四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