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乐段【A5】(第78-87小节)是主题的第五变奏,其中第78-81小节为“a5”,由一个乐句组成,第82-87小节为“b1”,由两个乐句组成。通过曲调的反复变奏、音区的强烈对比和力度的大幅度变化,在第五段形成了乐曲的高潮。
该段在结构上与第一乐段A遥相呼应,但各自表现的情绪又不尽相同,特别是c9在c基础上的变化,如:
A(c)
A5(c9)
如前所述,乐句c是通过高音区的音程跳进、切分音、重音等,表现倔强的性格和抗争的力量;而c9则是作平稳的级进,同时,经过性的变宫音与变徵之声,给音乐造成忧郁、哀伤的情调,足以使人“泣涕流涟矣。”
尾声
最后一段由扬到抑,音调婉转下行,进入低音区,到了尾声部分(第87、88小节),它与“b5”第二乐句紧密相连,第87小节为“b5”的隐匿终止,同时进入尾声至第88小节。这个乐曲的结束句也带着一种无可奈何的、质疑般的语气:
尾声最后收束在轻奏的不完全终止上,好像无限的惆怅与感叹,声音更加柔和,节奏更加舒缓而趋于平静,给人以意犹未尽的感受。速度的渐慢,休止符的运用,使旋律进行若断若续,语气显得那么犹豫,仿佛是作者仍然在苦苦思索着:人们为什么这样受苦受难?穷人的出路究竟在哪里?
纵观全曲,我们可以深深体会到,尽管乐曲的音乐形象单一集中,但所表现的人们复杂的感情色彩是丰富多变的,很细致、深入。阿炳虽然是一个受到旧社会多方面伤害的流浪艺人,但他骨气刚毅,性格倔强,爱国,富有正义感。因此,他所体现在这首乐曲中的情质,决非仅仅是“凄凉”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