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病的意思,安心养病的句子

首页 > 文化 > 作者:YD1662023-04-23 05:24:41

上世纪五十年代,语言学界就曾经讨论过“救火、养病、打扫卫生、恢复疲劳”等词语的规范问题。讨论的结果,也好像有点不了了之。不管我们怎么看待这些词语,内里总包含着一种他们不合汉语规范的意思。但实际上,这些词语已经在我们的生活中牢牢地扎下了根,为大众所接受和使用。

先来看“救火”一词。“救火”乃动宾结构,这是无疑的。那么,既然已经“失火”,为什么还要去“救火”呢?问题就在“救”字的含义上。“救”在古汉语中有“救助、帮助”义,还有“禁止、消除”义。这两个义项有反训的意味,即,在词义上具有相反性或相对性。《史记·魏世家》:“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句中的“救火”就是“消除”火患的意思。现代汉语把这个义项继承了下来,沿用至今。我们今天之所以误解“救火”,是把“救”的“帮助”义,放在了“救火”一词上,所以才显得不可理解。其实,这就是汉语词汇的多义性。

再来看“养病”和“打扫卫生”。这两个词,主要是动宾是否搭配的问题。“养病”是动宾结构,但按一般动宾关系来理解似乎有点费解。因为“病”应该去治,又怎么能去“养”呢?这个关系到我们如何理解动宾结构的问题。我们来看“打抱不平、打冤家、吃教”等词语的结构,就会觉得“养病”于是符合汉语结构规律的。因“抱不平”才“打”,因是“冤家对头”才“打”,因参加了“教”才得“吃”(《现代汉语词典》对”吃教“的注解是:旧时称信天主教或基督教为吃教,含讽刺的意味,因为那是有些信教的人凭借教会的势力来 谋生或图利)。“抱不平”、“冤家”,都是“打”的原因,“教”也是某些人得“吃”的原因,它们都放在动词的后面。同样,“病”也是“养”大的原因。可见,把表示原因的动词成分放在动词宾语的位置上,是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的。至于把“抱不平”、“冤家”、“教”、“病”等分析成“宾语”是否合理,那就是另一个问题了。因为这些词语的内在结构同“吃饭”、“吃醋”、“养兵”、“打靶”等是不同的。

比如,“养病”是“因病患而修养”,而“养兵”却只能是 “供养和训练士兵”,“兵”非“养”的原因,不能说成“因士兵而供养和训练”。可见,它们最初是同形而内部关系不同的词语。但是,我们现在却可以说“养一次病”,“打一回抱不平”、“打一次冤家”,说明它们同一般的动宾结构已具有明显的共同特点。这大概是由于在长期使用中受动宾结构类化的结果。因此,如果我们把这些词语放到动宾结构一类中去,就应该注意到它们原来同一般的动宾结构是不完全一样的,否则,我们就无法合理地解释它们的含义。反之,如果不把这些词语看作是一般的动宾结构,我们就需要注意它们已经取得的明显的动宾结构的特点,应该对这些特点做出恰当的说明。

“打扫卫生”也是动宾是否搭配的问题。“卫生”是“打扫”的结果,好像互相搭配不上。实际上,表示动作结果的成分是可以作宾语的。这种结构在汉语中也早已有之。我们承认“挖洞、打窟窿、吃胖(了)、写文章”等说法,也就没有理由质疑“打扫卫生”存在的合理性。“挖”的结果是出现“洞”,“打”的结果是出现“窟窿”,“吃”的结果是“胖(了)”,而“写”的结果是“文章”。自然,“打扫”的结果才会“卫生”。上述几种说法的结构关系是一样的。它们的宾语之前,都可以加上数量词:“挖一个洞”、“打一个窟窿”、“打扫一次卫生”。

可见,学习语文,还是需要具备一定的语法知识。有了语法这个工具,我们就可以解决很多语文问题,从而使我们的语言运用更加规范。而如今,中学语文教学中,却在“淡化语法”,不知是出于什么原因目的。语言运用虽然具有约定俗成的相沿性,但语法还是语言学习必不可少的内容。如今很多人不仅提笔忘字,而且满纸病句,让人不忍卒读!这,也许正是“淡化语法”的恶果吧!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