斩木为兵揭竿为旗是哪个事件,揭竿为旗斩木为兵是哪一场战役

首页 > 文化 > 作者:YD1662023-04-25 07:59:48

斩木为兵揭竿为旗是哪个事件,揭竿为旗斩木为兵是哪一场战役(1)

芒砀主峰西南,有一座4000多平米的陵园。这里左右山峦环绕,前后松柏葱郁,花树掩映中矗立着一座高5米、周长约50米的青石围券大墓。墓前一通石碑高2.56米,碑上镌刻着历史学家郭沫若的手书:“秦末农民起义领袖陈胜之陈胜之墓。‘’

陈胜(?—公元前208年)字涉,秦朝阳城(今河南省登封县)人。死后何以能葬于芒砀之阳?郭老又何以为此墓题词?本文以祥实的资料及当事人口述,记录了墓地的考证及墓碑的由来。

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七月,陈胜和吴广带领900名民夫到渔阳(今北京市密云县)戍边,行至大泽乡(今安徽省宿县东南)遇雨误期。按当时法令,误期当斩。于是陈胜、吴广在大泽乡斩木为兵、揭竿为旗举行起义。《史记·陈涉世家》载:“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攻大泽乡,收而攻蕲。蕲下,乃令符离人葛婴将兵徇蕲以东。攻铚、鄭、苦、柘、谯皆下之,行收兵。”义军既扫荡了泗水郡与砀郡东南的秦朝地方政权,又在这一带招兵买马。因而陈胜的基本队伍,除了900戍卒外,大多数为当地人。而且“陈王初立时,陵人秦嘉,铚人董諜,符离人朱鸡石、取虑人郑布、徐人丁疾等皆特起,将兵围东海守庆于郯”。郯,就是现在的永城市酂城镇。

《史记陈涉世家》载:“腊月,陈王之汝阳还,至下城父,其御庄贾*以降秦。陈王故涓人将军吕臣为苍头军,起新阳,攻陈下之,*庄贾,复以为楚。

《西汉纪·上》日:“十二月,陈胜之御庄贾*陈胜以降秦,楚人葬之砀。”《资治通鉴 秦纪云:“陈王故涓人将军吕臣为苍头军起新阳(今安微省界首内),攻陈,下之。*庄贾,复以陈为楚,葬陈王于砀。“陈胜一代豪杰,可惜死于叛徒车夫庄贾之手,其部将吕臣又*死庄贾为陈报了仇,并安葬陈胜于砀。关于陈胜所葬之地“砀”之所在,古时有多种说法。张守节《正义》云:“今宋州砀山县是也。‘’《续汉书都国志》梁国砀县条下说:“砀山出文石。”刘昭注补云:山“有陈胜墓”。《水经注·获水》:“……即砀北山也。山有陈胜墓。‘’

报刊杂志上发表关于陈胜的文章,在陈胜“葬砀”的注解方面常常出现误释,有的说是“江苏省砀山县”,有的说是“安微省砀山县”。魏自亮(时任永城县文化馆馆长)、王子超(商丘市博物馆)二同志于1973年到砀山县文化馆考查。砀山的同行热情的接待了他们,并拿出《砀山县志》让他们摘录有关资料。其中“历史沿革”条记载:“砀山以文石而得名,秦朝始皇二十六年设郡三十六个,砀郡是其一。汉武帝五年革郡为县称砀县,东汉章帝四年迁梁国于下邑,改砀县为砀山县…明朝太祖洪武八年属徐州。砀山原有芒砀山—汉高祖斩蛇之地,到宋初山归永城,而石也非所有了。因此砀山实际无山,仅有北门外一个小土山。”

据新整理本(2000午二月印)清乾隆三十二年版《砀山县志 舆地志山川》条记载:“砀山,在县东南永城县界”,并加按语说:“山今在永城县境,县界无山。‘’又载:“砀无山,而邑以山名者,盖旧治在今芒砀山之阳,保安山之阴,故诸山原砀有也,因载~、二,庶几毓灵秀于其间者,知所本云。”

从以上诸文可以得知,当时(清)的砀山,实际无山,之所以以山命县名,是因为过去,砀山县城曾设在现在的“芒砀山之阳”。现在遗其治所原址,名日“香城”,后来又叫保安镇、山城集。郦道元在《水经注》里所说的“砀北山”,“死葬于砀”即现在的芒砀山,清朝时期的《永城县志》和《砀山县志》都记载陈胜的墓在芒砀山前,事实当可无疑。

《 史记陈涉世家》中记载:“陈胜虽已死,其置遣王侯将相相竞亡秦,由涉首事也。高祖时为陈涉置守冢三十家砀,至今血食。“从史料记载整个西汉时期陈胜墓年年举行祭祀,西汉末年王莽时祭祀终止。东汉时陈胜墓不再受到官方保护。北宋诗人陈钢于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游芒砀山时,曾有诗云“狐鸣陈涉孤坟坏,金尽梁王石室空”。这说明当时陈胜墓已经遭到破坏,但尚有遗迹。《砀县志》对此有记载:“隐王墓,在芒砀山中,《汉书》载:陈胜之汝阳还,至下城父。其御庄贾*胜以降秦,葬砀。高祖为置守冢三十家,谥日“隐”,新葬墓血食乃绝’。宋陈纲游砀山诗:狐鸣陈涉孤坟坏’。是也。”到了解放前夕,陈胜墓已是残迹仅存了。

时光荏苒、日月如梭,转眼到了1958年初。在时任传宣部部长朱新美同志的陪同下。到芒砀山考查了陈胜墓地。事后,文教局副局长杨令心向魏自亮传达了考察结果,并说:“朱部长在陈胜墓前的柏树权上放了一块小砖头作记号,柏树向北就是陈胜墓。老魏你要赶快办理此事。

当时魏自亮同志因负责修文庙,后又陪同省文物工作队去高庄发掘东汉画像石墓等工作,一直未能成行。1973年魏自亮在商丘文物馆王子超同志的协助下,根据历史资料记载和前期考查记录,来到芒砀山前,开始了实地调查工作多年来向荒山要粮,地貌损坏严重,茫茫土丘,何处是陈胜之墓,一时难以确定。经过走访前窑、后窑、夏庄等几个附近村庄。询问了知情老人。最后才在当地老饲养员指点下(大集体放牛时,因雨天踩蹋过陈胜墓,当时他用高梁杆探了探洞穴,探不到底)确定了陈胜墓遗址。按政策规定征购了后窑大队(坐落在陈胜墓北边)东西地3.2亩,夏庄大队(坐落在陈胜墓南边)南北地2.8亩,共计面积6亩作为陵园墓地。郑杰祥(现任河南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魏自亮按照这块地的形状,设计了石券围墙墓。加高墓冢7米,直径15米。种植松柏300余棵,墓前立碑的整体方案,上报给有关部门。

经过有关部门审查,同意了设计方案。并确定碑文内容为“秦末农民起义领袖陈胜之墓”。但是碑文由谁题写的问题,当时宣传部、文化局对此事议论了多次未有结果,有人提议让画家赵德修题写,有人推荐书法家郑效治题写…一时难以决定。后来有人提议让郭沫若题字,得到一致同意。会议决定请郭老写此碑文。其原因有二:其一,郭沫若是国家领导又分管这方面的工作。其二,郭沫若是史学家又是书法家。如果能题写此碑,其意义非常重大地。

1975年4月中句,魏自亮带着县委、县文化局的介绍信到省文化局,得到批后乘车到了北京。国家文物事业管理局的罗处长、李处长接待了魏自亮同志。看过方案及介绍信后,答应找郭老给陈胜墓碑题词,并让魏自亮同志住下等待。到了第三天,罗处长找到魏自亮对他说:“题词的事郭老答应啦,他现在是国家*,又是中科院院长,整天忙于国家大事,我们不好意思催他。你把地址留下,先行回去,等写好后给你们寄去。”魏自亮同志回来后约十天左右,就收到了家文物事业管理局寄来的郭老手书的碑文“秦末农民起义领袖陈胜之墓”十个苍劲有力的大字。因为是“文革”时期,郭老未能以自己的名字落款。而是以河南省水城县革命委员会”落款。后来,凡是来此瞻仰者无不留下深深的遗憾。在省文化局郑杰祥同志的协助下,修建陵园和镌刻碑文的工作同时展开。第一次碑文刻好后,经领导审查,个别字体有些变形,不符合要求。于是,又请石匠重新剁平磨光,让芒山著名的铁笔艺人晏鸿钧到实地镌刻。艺高一筹的老艺人果然不负众望,倾尽全力,将郭老的手书临摹的惟妙惟肖,继而书丹于碑,镌刻成功,受到了各界的一致赞扬。稍后一座2.5米高、1米宽的石碑巍然屹立在墓前的三级石台上。1976年清明节,陈胜墓上插白花,墓碑悬挂黑纱,小广场上肃立着芒山社直机关,学校师生400多人。在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刘须明主持下,召开了谒陵大会。从此,秦末农民起义领袖陈胜的英灵,受到世人景仰。2005年国家文物局拨款扩建,重修了墓冢和慕碑,建起大殿和左右廊房。一座规模宏大的陵园呈现在芒砀山前,每年前来凭吊者络绎不绝。

陈胜墓从1973年调查考证开始,经过征地、建园、植树、立碑,长达5年之久。从中央到地方很多人的心血花费其中,对于陈胜墓园的初期建设作出了贡献。1979年《人民中国》外文版11期发表了记实文章一《芒杨山下大石碑》。其文叙述了陈胜、吴广大泽乡起义,后被叛徒庄贾*害,葬于永城芒砀山前的史实。配发了著名史学家郭沫若先生为陈胜墓题词“秦末农民起义领袖陈胜之墓”的照片。1980年郑杰祥同志在《河南文博通讯》第二期发表了《陈胜墓地考略》的文章。更使人感动的是国家邮电部印刷了一套两枚纪念邮票和两万张首日封,并在芒砀山前举行了首发仪式。

“更陈王奋起挥黄钺,歌未竞,东方白。”*主席热情讴歌的这位“陈王,”长眠在芒砀山前安然静息,与山河同在,共日月长存。

(文章选自《永城汉文化论丛》作者:魏自亮 江华)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