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运城市以北38公里处的李家大院,创建于清道光年间。东孕方山之秀气,西毓黄河之神韵,北靠古耿之龙门,南临舜帝之陵墓,可谓风水宝地。
近200年来,李家大院以它典型的建筑风格和发家行善的传奇故事吸引着许多人关注的目光。一个落荒者怎样成长为富商大贾? 一个卖土布的小商贩怎样发展为实业家?一个先农、后商、再工的家族怎样转化为慈善家?李氏家族的财富从哪里来?如何建起这样的高墙大院?李家是怎样行善的?前人的辉煌和荣耀留给我们怎样的精神宝藏?年代的久远和风雨的剥蚀使多数的历史记忆湮灭不清。在搜集、采访、厘正史料之后,李家大院的浓浓迷雾渐渐散去,种种疑团一一解开,让我们得以触摸、感受曾经留下的吉光片羽。
明朝永乐年间,李家先祖因灾荒由陕入晋,以缠簸箕扎萝底为生,落户原万泉县(今万荣县)薛店村,明末年间,李家第八代移居阎景村。第十三代李文炳时开始弃农经商,摆卖土布。第十四代、十五代时期,李家生意遍布全国15个省40个地县,共100多个店铺,并经营纺纱厂、花厂、铸铁厂等。
明末永乐年间至清末民初,在这里演绎了一个从落荒者成长为富商大家,从贩卖土布发展为实业家,从亦农、亦商、亦工转化为慈善世家的传奇故事。李家人有智慧,能吃苦,积淀了不服输、敢为天下先的天性,这是最靠得住、最有竞争力、最持久、最绿色的资源。李家是近代经济转型跨越的典范,李家人是晋地最早走出黄土地、远行海外的寻梦人,李家人是中华民族优秀善文化的传播者、践行者。
商道酬善 实业惠民
经商是为了取利,这是众人皆知的,但是,经商各有各的门道。李家人经商“处财货之场,而修高明之行,是故虽利而不污”,坚守以善为本,坚守“不忘天良,不可要利”的经商信条,其经商的秘决非同一般:
拆整卖零 道义至上
宁夏的“敬义泰”商号由李家李敬修、李敬义兄弟两人于清同治元年创办,主要生产和销售酱油、酱菜、酱、醋、糕点、黄酒、玫瑰露酒和枸杞酒,并兼销糖、茶和其他杂货,前店后厂,产销见面。他们所经营的商品,货真价实、童叟无欺。不掺杂使假,不缺斤短两。他们所经营的各种商品都有规格标准,从配方、用料等工序上严格把关,保质保量。
为了方便平民生活,服务平民,“敬义泰”在销售中规定 :青油卖两,火柴卖盒,水烟切块,卷烟称两,调料称钱,食盐称两,仿纸揭张,名酒拆瓶,茶叶卖小包,香烟拆盒卖根。这种拆整卖零的销售方式,深受广大平民的欢迎,自然门庭若市,生意兴隆。
俗话说“买卖要仁义,善良能生利。售货无诀窍,信誉第一条。”善良是店铺日久繁荣的金字招牌。诚信是商贾兴盛发达的根本支柱,丢掉善良,失去诚信,将会丢掉人心,失去客户。一次,“敬义泰”商号同时来了两位顾客,一位是当地富人,一位是穷苦的百姓,因年关快到了,他们要买同一样的枸杞酒。这时柜台上只剩下一瓶枸杞酒,两个人争着要。富人急着要付钱拿酒,穷人却因钱不够急得脸红。这件事正好被东家李敬修碰见了,李敬修一面微笑着向两位客人打着招呼,一面却把枸杞酒给了这位穷人,并说 :“别急,啥时有钱啥时还,没钱,就算啦!”这位富人见状,一脸怒气摔门而去。掌柜一看不好,得罪了这位有钱人,商店里以后的损失就大了,瞒怨李敬修不该把酒卖给穷人。可李敬修却对掌柜和店员作出了这样的解释 :我们对待顾客一视同仁不假,但要分清情况,里面的缘由要弄清。我们卖给穷人,而不卖给富人,不只是对顾客平等这么一条。我们祖上是逃荒要饭过来的,我们不能忘记穷人,而且店周围的顾客绝大多数又都是穷人,我们的店是为穷人开的,我们的精力就应该主要放到穷人这里。无论富人来得早,来得晚,出多少钱,只要发生冲突,我们都要卖给穷人。我们开店的目的是为了挣钱,而挣钱的一切过程不能忘了“道义”二字。
当然,李敬修在卖给穷人的枸杞酒后,又让掌柜很快进回枸杞酒,着人送到这位富人那里进行道歉。
随后,李敬修让掌柜把“理天下之财,不可以无义”“先义后利者荣,先利后义者辱”的先贤警句制成匾,悬挂在店内醒目的位置。
李家当年因善于经营,商号遍布全国。“善于经商”的内涵很丰富,我们现在知道的,是李家人讲究“道义”,以善为本。道义是现代社会正常运行的准则,善良是现代社会人际关系牟金字招牌。没有道义,个人就无以立身;没有善良,社会更难以运行。“德不邻,必有邻。”只要人人守道义,个个讲善良,国家、社会、家庭会更美好!
来源:李家大院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