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世同堂怎么称呼,六代同堂怎么称呼

首页 > 文化 > 作者:YD1662023-04-26 10:34:30

王寮镇钟灵毓秀,人文荟萃,久负盛名。镇街路北昔有古全真观,为道教香火胜地,其遗址即今王寮高级职业中学。据说学校后墙下有《记事碑》因笔者未见此碑,无法确定建于何年。校内还有一通金代“新立王寮村例碑”,即村规民约碑。据《富平县志》(1994版)载:“碑在今王寮中学戏台西侧教室东北门台阶,金大定十年(1170)七月十二日立。碑身高1.70米,宽0.70米,厚0.11米,部分字毁,为金代富平农民自议村制的珍贵资料。”如是,王寮地名的历史很可能更早。镇东昔有杨朝列祠。据明万历《孙志》载,杨朝列是元大定府(蒙古境内)人,元大德间任富平县令,首重民务劝课农桑,督导学子勤奋用功,深受士人爱戴。当是时,关中多蝗灾,唯独富平免遭其害,百姓认为是杨县令德政所召,遂立祠于王寮之左,祠内竖有耀州学正刘原明撰《德政碑》,今则碑祠皆无。

八世同堂怎么称呼,六代同堂怎么称呼(5)

从王寮镇沿公路东行四里许,路旁有一株千年古槐。相传约在宋金时,山西某商人骑驴途经王寮夜宿客店,不料毛驴啃了小槐树皮。商人执意赔偿被拒,便将银钱置于树下悄然离去。村民感念商人诚信,遂视小槐树为晋商之物倍加保护。前多年曾在大槐树附近出土一通《记事碑》,碑载:“堡内中十字西巷口路北,大槐树一株,系嘉庆十八年(1813)合堡买就际春的,言明私地官树,后辈永远不许伤损,特记。合堡仝立。”经考证,此碑为家堡先民所立。六十年代前后,大槐树上还悬挂有一块“山西大槐树”铁匾。今之古槐,目测树身主干高约三四丈,粗约三四搂许,树心枯空,树干以铁圈围箍,虽历经千年风霜雪雨,树冠绿荫依然郁郁葱葱。

据南董村王家王创士先生口述:昔时在大槐树南有一座扫癣庙,敬奉“扫癣爷”,民间传说人若得了皮肤病,用手触摸扫癣爷神像的相同部位就能治好。每年三月初三过庙会,香客络绎不绝,患者争相抚摸扫癣爷,祈求得以痊愈。扫癣庙有大殿7间,面南有戏楼1座,过庙会时戏楼上锣鼓铿锵,丝弦悠扬,秦声秦韵,淋漓甘畅。庙内柏树、榆树郁郁苍苍,虽不粗壮但参天高耸,树皮发白,足见栽植之久。每到夏季伏日,因庙里房屋泥坯厚实,庙内古木参天分外凉快,人们就会到大殿、戏楼乘凉。民国间扫癣庙改为王仵小学,起先就王邦震老先生一人在该校教书。后来,原国民党通讯学院(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前身)毕业生、潼关黄河守军某部尉官王兴国先生(王创士之父)亦在此任教。解放后扫癣庙改为王寮粮站,调王邦震老师创办南董小学,王兴国老师创办仵新小学。再后来,粮站撤走又改做电子厂、蒸馍店、醋坊、油坊等。

八世同堂怎么称呼,六代同堂怎么称呼(6)

镇南八里许北卤川军寨村,史载南宋建炎四年(1130)秋,川陕宣武处置使张浚,统领甘陕五路大军,与金兀术大战于北卤川军寨、纳衣坊一带,史称“宋金富平之战”,以宋军溃败而告终。《宋史·列传》卷一百二十载:“张浚抗金时,曾在此处设营扎寨,因之名军寨。”明万历《孙志》云:“北虏川今军寨,即故战场。”清光绪《樊志》说:“北原下为北虏营,即金人驻扎的营寨,因之此地又称北虏原,今名军寨”。这三种说法并不矛盾,此地先为宋营,之后金兵又占据于此。

军寨昔有卤川庙,庙西有咸泉,因之设咸泉镇。清光绪《樊志》载:“卤川庙在县东军寨,昔时咸泉出焉,创于元初,历明隆庆、国朝康熙中皆重修。” 军寨隐士庄,是清初关中名儒李二曲讲学处。李颙(yong),字中孚,号二曲,关中周至人,以理学名世,学者称其“二曲先生”。李二曲与眉县李柏、薛镇韩村李因笃齐名,时称“关中三李”。康熙十四年(1675),李二曲先生因避战乱寄居军寨隐士庄讲学,一时门生学者云集。李因笃、李柏、县令郭传芳及本邑名儒杨贻清、程凤仪、乔尔斗等为隐士庄常客,李因笃撰有《隐士庄记》。其时,齐村惠靇嗣,窦村窦人龙、纳衣坊成言等为李二曲得意门生。

军寨东十里许纳衣坊,民间传说其地名与宋金“富平之战”有关:一说宋军在此制作军衣,故名“纳衣坊”;另一说此处为俘虏营故地,因之名曰“纳义坊”,且有刘家堡城门额为证。窃以为纳衣坊地名,或许源于“纳姓”和“衣(或依)姓”。清康熙间成氏墓碑就有“义邻里纳依坊”的记载,说明“依”与“衣”是相通的。唐《礼记注疏》载:“齐人言殷,声如衣,今姓有衣者,殷之胄。”胄指世系,换而言之,衣姓与殷姓是一家人。南宋罗泌著《路史》载:“依姓同殷(发音衣声)姓。”而纳衣坊之东有殷村,这两村之间莫非有某种关联?或许此地原住先民为“纳、衣或依”两姓,故名纳衣坊。此为笔者推测,仅供参考。

纳衣坊成家堡,为富平成氏世居之地。据南宋《通志·氏族略》载:“源于姬姓,出自周武王之弟的封地郕,属于以国名为氏。”清《富平县乡土志》载:“成氏,周武王子成伯之后,居本境兴户村(疑误),国初名儒成默之言之族。”成氏家族世代书香门第,耕读传家,义行积善,声名远播。清康熙间名儒成言,字默之,号卤川,事母至孝,安于清贫,潜心儒学,拜师关中名儒李二曲门下,治学于军寨隐士庄,“以圣贤自期待,劝善归过,力持风教。”(清光绪《樊志》)遂学有所成,是为名儒。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讲学于甘肃泾川县,官士服教者三十余人。前富平县令杨勤慕名拜师门下,成言对其“刺聆教益如严师”。著有《大易》、《四书易简》、《成氏家训》及《一贯图》。清光绪间耆老成自孔,自其高祖以来“相勉以和”,子孙恪遵先训,耕读孝友,骨肉和好,男四十人,女四十二口,“八世同堂”,实属罕见,乡里人称“义门”,名列《县志》。

从纳衣坊折而西北六里许五冢村,因有元末“五烈女冢”而得名。史载元至正十八年(1359),红巾军韩林儿、大刀敖、李喜喜率部袭扰富平王寮,“五女遇红巾贼,不屈而死,遂为塜旌之”(明万历《孙志》)。清光绪《樊志》载:“五女姓氏失考,遭红巾乱皆自*,明洪武时谕祭。”又东三里许七凉村,地名来源志书无载,清代写作“齐梁村”,今则谓之“集粮村”,说是因宋军集粮之故。如是,《孙志》不可能将片村写作“七凉村”。笔者推测其地名疑似与红巾军抢掠烧*有关,当然今之“集粮村”称谓寓意更好。村北二里许家堡,素以民风醇厚著称。清道光间乡饮耆宾仵秉廉,字介夫,笃于内行,慷慨多义举。道光二十七年(1847),富平遭遇大饥荒,仵秉廉捐粮百余石(dan)赈灾,次年又替全堡交赋银百余两。村北五里许旧无车路,村人每值收获季节苦不堪言,仵秉廉割地捐银扩路成大道。志书载,“其生平资助求实,济不邀虚名,有以其行欲勒功德碑者,廉力止之。”仵秉廉去世后,村人感念厚德,制匾额表其门曰“德洽闾里”。

八世同堂怎么称呼,六代同堂怎么称呼(7)

王寮镇北南董村,为王、段、邵、常四姓世居之地。著名皮影艺术家段天焕(1899—1982),段家堡人,青年时师从阿宫腔皮影名家李正启、胡宝成学艺,以“口齿伶俐、嗓音饱满”崭露头角。受邀以艺名“焕子娃”赴三原助演,一举成名。回富平后创立“焕子娃皮影社”,奔走于关中各地巡回演出,轰动一时。解放后领班“富平群乐皮影社”,赴省城汇演荣获集体和个人一等奖。1958年担任富平剧团艺术指导,排演了阿宫腔《锦香亭》、《赵氏孤儿》、《王魁负义》等剧目,获得良好赞誉。1961年在中南海小礼堂演出阿宫腔皮影戏,受到陈毅等首长的亲切表扬鼓励。段天焕一生演出过80多本剧目,晚年录制阿宫腔传统剧37部,留下了珍贵的文化遗产。

八世同堂怎么称呼,六代同堂怎么称呼(8)

上一页123下一页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