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读《说文解字》,提纲是540个部首,今天已经到了11课,我们还停在“示”部,这是《说文解字》的第3个部首,“示”部的汉字一般与祭祀鬼神以求福佑有关系,大致“示”部汉字可以分为四类:1、祭祀的名称:比如禘、祃、祔等;2、鬼神的名称:比如社、祇、神等;3、祭祀的仪式:比如祭、祀、祝等;4、吉凶、祸福等,比如祥、禄、福等。
有朋友留言说,是不是汉字里带“示”的都跟神明有关呢?答案是,不绝对,“示”也有作为音符构成形声字的字,比如视、祁。在这种情况下,这些字跟神明并无关系。
好了,我们继续解说《说文解字》的6个汉字,它们是:
(今天要解说的6个汉字)
1、祳。读作shèn。《说文解字》释作:“社肉,盛以蜃,故謂之祳。”就是祭祀用的生肉,只是用蜃来盛装,所以叫“祳”。那么,理解这个字,就一定要理解“蜃”,《说文解字》称蜃为:“雉入海,化爲蜃。”它的本义是一种大蛤,另外的引申意义还较多,这个字在在作为祭器这个意义时,就是指“腹部画有蜃形的漆尊”。用这种漆尊来盛装祭祀用的肉,所以这种肉叫“祳”。它的小篆字形是:
(祳的小篆)
2、祴。读作gāi。《说文解字》释作:“宗廟奏祴樂。”《说文解字注》称:“宗庙中宾醉而出,奏《祴夏》,故字从示”。这里的所谓《祴夏》,是音乐的一种,也作《陔夏》,是《九夏》之一。九夏分别是《王夏》、《肆夏》、《昭夏》、《纳夏》、《章夏》、《齐夏》、《族夏》、《祴夏》、《骜夏》,在祭祀的过程中,每个不同的祭祀事件,要配以不同的音乐,“祴夏”是其中的一种,是在“宾醉出”时演奏的音乐。
(祴的相关演变)
从字形上来说,左边的“示”不用解释,就是神明的意思,左边的“戒”,原本是双手持兵器的形状,双手持兵器,当然是为了防止敌人突击,引申为防备,使免除(危险)。显然,加上“示”字的“祴”也有警戒、防备的意思,《祴夏》也是一种有防备性质的音乐,那么为什么要在宾客喝醉出来的时候奏《祴夏》?当然是为了防止失去礼仪。
祴字还有另外两个意思,(1)堂下阶前砖砌的路,也叫祴;(2)古代西域有个部落叫祴(《新唐书.地理志下》有载)。
3、禡。读作mà。《说文解字》释作:“師行所止,恐有慢其神,下而祀之曰‘禡’。”出兵打仗,害怕这次行军得罪了神明,于是在行军途中(或者出发前,或者是到达了战场之后)进行的一种祭祀,叫做“禡”。仅从字形看,这个字也是跟马有关的。马的字形,不管是甲骨文还是金文,都是一个马的形象,加上一个“示”字之后,就表示带兵马行军途中的祭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