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元的种类和版别,其实比方孔圆钱的种类和版别要少得多,甚至比宋钱还要少。秦始皇建立了秦朝之后,开始铸行秦半两。由此,秦半两成为了中国方孔圆钱的滥觞。一直到了清朝末年,翻砂浇铸的方孔圆钱才寿终正寝。方孔圆钱的铸造,时间跨度长达两千多年。据钱币学者华光普先生的统计,其种类有7000多种。至于每一种方孔圆钱,尤其是宋代的每一种方孔圆钱,到底有多少版别,连钱币专家们都难以说清。
银元的版别,相对于方孔圆钱的版别,要简单得多。尤其是国产银元——清朝银元、民国银元,制造的时间相对较短,制造的数量,自然也比方孔圆钱少得多。中国最早出现的银元,是西藏银币,始制于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以后,随着大清朝的灭亡而停铸。制造的时间,前后不过100多年。而民国制造银元的时间,还不到40年。制造的种类,以孙像银元、袁像银元为主。其它的如黎元洪、唐继尧、徐世昌、张作霖、曹锟等军阀的头像的银币,制造量很少,有的并未参与流通。
一些初学钱币的小伙伴,对于学习银元的版别,有畏难情绪。有的花了两三年的时间,还是没有真正的掌握。分析其原因,除了读书不精,上手较少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对银元的细节,观察和研究得不够。
德国的哲学家莱不尼茨,有一句十分经典的名言: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这句名言,说的就是事物的个性。我们区分同类银元的版别,实际上如同在找“同一棵树上的两片树叶”的不同点,目的是在若干同类银元中,找出每一枚的不同特征。那么,如何才能找到每一枚同一类银元的不同特征呢?一是要在同类银元的正、反两面的图案上,找出某一处或某几处的细节区别;二是通过对比,观察多枚同一类银元的同一文字,看有哪些不同。比如,文字的风格、体式,字型的大小、结构,笔划的粗细、占位,等等。三是要找出同一类银元上的边齿和内齿的不同点。
为了便于初学银元的朋友们学习袁大头的版别,笔者在一枚三年袁大头的正、反两面,画出了需要注意的图案和文字的节点,分别用红点或红箭头标注出来。八年、九年、十年的袁大头,主要的区别地方,与三年袁大头基本相同。朋友们在学习袁大头四个年份(三年、八年、九年、十年)的版别时,不妨做一参考。
一、正面图案、文字
(一)、正面的图案:
1、标 i 的地方,是袁像的发丝。既然要区分袁大头的版别,首先要区分袁大头上的发丝有什么不同。根据发丝的粗细,可划分出三个版别:粗发版、中发版、精发版。有细心之人,又分出了卷发版等,但多数人并不认可。
2、标 b、f 的两个地方,即三点钟和九点钟的方向、位置。甘肃版的三年袁大头中,有一种甘肃“签字版”的银元,在b的方位上,镌刻一“甘”字;在f 的方位上,镌刻一“肃”字,左右对称,组成省份名称“甘肃”二字,以记铸造钱局——甘肃造币厂。此版存世量少,网上有出售者,喊价4万元。
3、标 c 地方,是袁大头中的一个稀少的版别的占位——袁大头”签字版”中签字的方位。民国三年,在天津造币厂担任币模首席设计师和总雕刻师的意大利雕刻家鲁乔奇(Luigi Giorgi),在雕刻的一种币模中,把自己的英文大名,雕刻在了袁像背后的珠圈内。此版存世量甚少,拍卖公司已经拍出了230多万元的天价。
4、标 d 的地方,是袁氏的肩章。肩章有大、中、小之分,形状不同,星、纹不同。根据肩章的大小和形状,结合O版,划分出了许多的小版别。仅仅是小肩章,就划分出来常规O版小肩章、O版小肩章双肩章版等近10种。
5、标 e 的地方,是袁像戎装上衣的风纪扣。各年袁大头的普通版别,这个地方的纽扣,大小没有什么区别。但当时有的地方造币厂,或者是有的地方军阀,铸造了“大扣版”的三年袁大头。如山东大扣版等。在大扣版的属种下,又结合袁像发丝,文字笔划粗细,划分出了细字精发版、粗字精发版等。
(二)、正面的文字
1、标 a 的地方,为大写”华“字。四个年份的袁大头正面的"华”字,写法不尽相同。由此划分出了下列一些版别:草头华、田华、O华、业头华、点华、挑华等。
2、标 h 的地方,为“民”字。三年的袁大头,有别于其它三个年份的文字有 二:一是缺一“造”字,二是“民”字的右边加了一点。可能由于修模的原因,“民”字的最左一笔竖提,有的呈弯曲状,有的呈断笔状,由此形成了曲笔民、断笔民等版别。
正面的其它几个字,写法也有不同,但形成的版别相对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