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接上回,膻中穴的“膻”,到底应该怎么读?
目前来看,主要有三种观点:
第一种观点,读作dàn,君子之交淡如水的淡。
第二种观点,读作shān,山高水长的山。
第三种观点,读作tán,谈笑风生的谈。
梳理发现,其实,三种观点都不是空穴来风、想当然,都还是有一定的溯源依据的。
首先来看,读作dàn。《说文解字·肉部》收有此字:“膻,肉膻也。从肉,亶声。”“亶”音为dàn(淡),义为与肉相关。
皇甫谧讲到“膻中”时,说“亶中主之”;孙思邈讲到“膻中”时,说“亶中在玉堂下一寸六分”、“中庭在亶中下一寸六分陷中”。
李时珍说:“膻音亶,胸中也。”李时珍也认为应该读作dàn。
近现代以来,许多人主编的针灸医学专著中,将“膻中”之“膻”注音为dàn。
《辞海》等诸多教材、工具书中,对 “膻中”的“膻”字,也注音为dàn。
可以说,从历史上来看,占主流的、大多数的医学书籍之中,膻中穴的“膻”应该读作dàn。
其次来看,读作shān。“膻”字读音为shān时,只表示类似羊臊气的恶臭味道。
比如,《庄子》中讲:“蚁慕羊肉,羊肉膻也。”
比如,《列子》中讲“王之嫔御,膻恶而不可亲。”
这也就是说,“膻”读作shān,与膻中穴来说,没有一毛钱的关系。
(说明:这里只是就读音而读音,至于shān的读音与膻中穴的关系,敬请参考七彩云之前的文章《》,里面有专门讲解,还是有很大关系滴)
最后来看,读作tán,老坛酸菜牛肉面的tán(坛)音。《说文》中认为“膻”字,除了读音dàn,表示与肉相关之外;还有一个发音tán,表示坦露。
《康熙字典》虽然收录了“膻”字的三种读音,但是认为在医学之中应读为dàn。
膻中穴的“膻”读作tán,在医学专著及工具书中,是不多见的。
目前发现,古代有“技艺之精不下丹溪”的元代大医学家滑寿,在其作品中提到膻中穴的“膻”字的这个读音。
近人之中,当代著名针灸学家杨甲三教授,在其主编的高等医药院校试用教材《腧穴学》中,对“膻中”的“膻”字,注音为tán。
所以,综合来看,膻中穴的“膻”读作“tan”,虽然不是主流,不占多数,但是也不能说就读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