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禹作为治水英雄,对中华民族有着巨大的影响。
近些年,一群极富创新、勇毅笃行的人,将大禹治水在中华大地上的足迹一一勾勒出来。编制《中国禹迹图》是一次创新,是一项惠及后世的文化事件。
地图,自古以来就是人类交流最古老的信息载体之一,它如同桥梁,直观又抽象地连接了人们脑海中的空间方位信息与现实世界里的地理信息。北宋《禹迹图》可以说是中国最早的历史地图。千年之后,再续《禹迹图》,是绍兴文化的创新之举。
2006年5月,“大禹祭典”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近三十年来,虽然绍兴始终没有停止对大禹文化的研究、传播和弘扬,但遗憾的是,绍兴也一直没有系统实施过大禹文化的区域串联和城市链接,直到2017年底。那是一次大禹文化的中日交流互鉴活动,《日本禹王遗迹分布图》给了我们很大启迪,我们强烈意识到,寻找禹迹是一次意义深远的文化探索,绍兴需要迅速行动,对区域乃至全国的禹迹进行必要的溯源和挖掘。2018年谷雨日前夕,我国第一张完备、系统编入大禹文化在绍兴文化遗产的区域性分布图《绍兴禹迹图》如期发布。2019年4月,《浙江禹迹图》由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30余万字的著作,不仅有正图,还有大量的考释和附录。全图对浙江省10.5万平方公里的区域,按八大流域和地形地貌划分,标注禹迹位置。2021年6月,绍兴实施禹迹标识落地项目,对市域内64个核心禹迹点设置“禹迹桩”,通过“禹迹桩”二维码,大众扫码可观包括地理位置、简介、图录、照片、附则等在内的绍兴禹迹大全,实现全程导览。
持续地创新与实践,如同深挖一口井,正待泉涌井喷。大家的努力也获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同,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和研究机构加持、加盟,绍兴“大禹文化高地”也渐渐架构起来。
“禹迹”是根据史料中,有关大禹治水及其他活动足迹、传说的记载,至今留存的有关大禹的祭祀活动、纪念建筑设施、地物表征、碑刻、题刻、地名遗存物等不可移动的自然、历史物质遗存、遗址、遗迹,还可包括少量可移动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等。从历史价值看,大禹治水奠定了中华文明的基石,禹迹遍布中国大地,我们寻找禹迹,就是寻找文明的根脉,寻找我们从哪里而来这一重大命题。从文化现象看,寻访、收集、梳理大禹的行踪和相关古迹,不仅要去验证是否真有大禹其人,是否到过此地,而且要通过大禹这个符号,去探究古人的心灵画像和精神脉络。禹迹在千年的传承中,成为中华精神的象征,在不同时期焕发着自己的力量。大禹科学治水、忘我、无私的精神,应该有具体的承载物,让数千年的故事深深植根在中华大地上。庙寺、石刻、非物质文化遗产、习俗风情等都是珍贵的文化遗存,通过对各式各样禹迹的挖掘、研究,可更好地把大禹精神提炼出来。这正是《中国禹迹图》标识导读出版的特殊意义和启示。
追寻古老的华夏文明,不能轻易否认民间传说和故事。我们要善于通过故事传说、民情民俗发现更多的中华故事。禹的故事和传说既有典籍、文献记载,也有民俗民风中代代相传,我们通过对禹的“足迹”的寻找,可为未来考古寻找中华文明源头奠定基础。
文化是每座城市的灵魂,文化也是链接城市间的纽带。这些年,绍兴已用文化符号链接了众多城市,建立了有内容、可持续的系列朋友圈。如开展“鲁迅与世界文豪‘大师对话’”,把鲁迅故乡与世界文豪们的故乡链接起来,成为中国和世界文化交流、文明互鉴的一个生动案例。又如,用阳明遗址考古、阳明故居修复和阳明文化论坛,链接起了全国二十余个阳明足迹城市,激活了这些城市的全域研学旅游,等等。《中国禹迹图》标识导读的编制、出版,无疑为纳入大禹文化版图的城市提供了可转化、可持续的文化IP,更给这些城市间的互动、交流,提供了机遇和平台。从绍兴和越来越多的城市的实践看,探索用故事、文学、艺术、地图和项目等诸多力量,架构文态空间,激活文化资源,为未来盘活更多文化标识、做深文旅融合文章提供了更多可能。
中华民族有太多文化符号需要梳理、解码、挖掘。通过禹迹遗存,全面保护、创新文化线路,由一张图向多张图转换,由一个符号向多个符号复制,从而推动各个城市的共同发展。这种由《中国禹迹图》引发的文化创新,理应成为中国城市中,文化资源转化、城市链接互动、文旅融合发展的典范。
栏目主编:孔令君 文字编辑:孔令君 题图来源:新华社 资料图 图片编辑:项建英
来源:作者:何俊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