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琅纪念馆内的一方残碑,为施世纶为其伯母所立,记载了其伯母李氏对贫弱宗亲的照顾。
名将施琅 孝悌友爱 庇护乡里
施一举下一代,也就是施琅的父亲施大宣,时因兵患家道中落,仍似其父“仗义好施”,在乡族中享有声望。施琅父亲平生和睦亲属,母亲洪氏对公婆十分孝顺,教施琅以孝。
因此,施琅在青少年时期就形成了强烈的尊宗敬祖、和睦戚属的思想观念。时礼部尚书王熙赞扬他“天性孝友,事父母克尽诚敬,虽公务旁午,定省不懈。长兄卒,以世子泽为之嗣。事叔如父,抚侄如子。”施琅不仅对父母十分孝顺,对其族叔施福也非常尊敬,予以奉养,抚养侄子就像儿子一样尽心。
施伟青表示,施琅事亲孝悌,除了与其家庭的教育和影响密不可分,也与其自幼接受儒家的孝悌思想有关。据说因为施琅出生时,居室充满红光,且长得一副“贵相”,父亲因此对其寄予厚望。孩童时期,父亲对他的学习十分重视,“授经课督益无虚日”。施琅自小攻读经书,接受儒家思想等传统文化的教育。
《钦定平定台湾凯旋图》,描绘康熙帝派施琅收复台湾凯旋归来的场面。
施琅平台后,于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及第二年,分别迁葬其弟施显及其父母的墓回故乡,当时其父兄等人已被*30余年,施琅仍非常悲痛,“声泪交迸,哀慕震乎林壑”。
据记载,明后期,倭寇侵扰沿海,许多施氏族人被迫逃离故里,流离失所,施琅多方筹措资金,“构庐舍,给斧资”,以安排族人无所栖身者。
施琅在闽任职期间,十分重视民生,遇到灾年,常“鬻谷邻境以济民食”,且多次修桥造路,修建文庙、南普陀寺等。
施琅次子施世纶 一代清官 名留青史
施琅不仅军事才能卓著,而且教子有方,家风良好,施世纶、施世骠等8个儿子“皆彬彬以文名武略世其家”,“有政声”。其中,对后世影响最大属次子施世纶。
《施公案》是清代民间著名的公案小说,清代至今衍生出大量文学作品,广为民众所熟知。近年来根据该小说改编的评书、影视《施公案》《施公奇案》等一大批作品,深受群众欢迎。作品当中主人公施世纶,正是施琅的儿子。
施世纶被百姓称为“施青天”,清康熙帝誉其为“天下第一清官”。他为官清正,严于执法、断案如神。据载,扬州一带,彼时民间争讼颇多,施世纶生性警敏,办案重“推事理,察物情,鉴貌观色,必得其状”,因此,他所经办的案件,既未发生冤案、错案,亦无久拖不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