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几
又如南宋诗人翁卷(“永嘉四灵”之一,其诗《乡村四月》入选小学语文教材),“卷”读juǎn而不读juàn。翁卷字灵舒。与“舒”(舒展)意义相应的只能是读juǎn(翻卷)。
翁卷
又如金代诗人元好问,“好”读hào不读hǎo。元好问字裕之。其名与字典出《尚书·仲虺之诰》:“好问则裕,自用则小。”这里的“好问”就是我们今天常说的“勤学好问”的“好问”。
元好问
名与字的关系还能帮我们确定古人名字的正确写法。
比如春秋时期鲁国人曾点(字皙,孔子弟子,曾参之父,《论语·先进》“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章的主角)。皙,古书中或有写作“晳”者,二者字形非常接近,意义则有差别:前者意为“人的肤色白”,后者意为“清楚、明白”(“晳”即“晰”的异体字)。
而曾皙的名“点”则是“小黑点”的意思,显然与“皙”构成反义关系,而与“晳”并无联系。因此从正字的角度来说,“曾皙”的写法才是正确的。
当然,不可否认,古代“皙”“晳”二字确实有通用的情况,但我们今天既然能够分辨清楚,而且已经将“晳”作为“晰”的异体字来处理,在非古籍类的简化字出版物中就不应该再出现“曾晳”的写法。
遗憾的是,2017年颁布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附录的“古诗文背诵推荐篇目”中,却使用了“曾晳”的写法。如果不及时改正,恐怕会对教材编写和评价测试造成消极的影响。
又如东晋学者范甯(《后汉书》作者范晔的祖父,曾注释过《春秋榖梁传》,后世《十三经注疏》中所收即其注本)。现在一些出版物中写作“范宁”。“甯”在现代汉语中一般只作姓氏(读nìnɡ),其余情况均视为“宁”的异体字(读nínɡ或nìnɡ)。
范甯
但在这个名字中仍当作“甯”。因为范甯字武子,其名与字是来自春秋时期卫国大夫甯武子。甯武子名俞,谥武子,孔子曾称赞其“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论语·公冶长》)。以“甯”为名,以“武子”为字,可见对其人的敬重。而三国时人管宁,尽管有些古籍中也写作“管甯”,但其人字幼安,安、宁(nínɡ)意义相近,因此这些“甯”字应视为“宁”(nínɡ)的异体,在简化字出版物中均应转写为“宁”。
又如南宋学者蔡沉(朱熹弟子,曾注释《尚书》,元代以后影响极大)。现在一些出版物中写作“蔡沈”。古籍中均写作“蔡沈”,但古书中的“沈”字有不同的音义:读shěn,是姓氏;读chén,就是“沉没”之意,后来为了区别,才写作“沉”。那我们如何判断这个字究竟是姓氏“沈”还是“沉没”的“沉”呢?蔡沉字仲默,“默”与“沉”意义相关联,而与姓氏“沈”无涉。由此可知“蔡沉”才是正确的写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