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后期,随着印刷品的需求逐渐增大,雕版印刷术逐渐普及开来,并对文化的传播、普及和提高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1041年—1048年,毕昇又在雕版印刷术的基础上发明了活体印刷术。其方法是;用一块薄而平整的胶泥刻字,使字画凸出,每字单独一印,用火烧硬,即而成一个个的活字。常用的字如 “之” “也” 等会多制作一些备用。另设一块板,板上均匀敷以松脂、蜡、纸灰等合制而成的粘胶物品。排版时,根据要印的文稿逐一捡出每一个字,放在铁板上,紧密依序排列。印刷时,把铁制的框子放在铁板上,框起来成为一版,再用火烤版,使胶粘物品融化,然后再用另一平板上面压,以使每个字平整均匀,等到凉冷后就坚固了。铁板坚固后即可付印,印数百份迅速无比。用毕,再以火烧铁板,即可将字形拆下。为了提高印刷效率,毕昇采用两版交替使用的办法,一版印刷,另一版就可排字。
毕昇发明的活体印刷术,在宋代已得到应用。1193年,周必大在潭州就曾用胶泥活字印刷自己的著作(玉堂杂记)。后来,到了元朝,有人又对胶泥活字印刷术加以改进,发明了木活字及铜活字。
活体印刷术的发明,在印刷事业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是我国的四大发明之一,体现了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