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庄子》一书里,庄子两次谈到鱼之乐。
一次是在《庄子.秋水》篇中。
在秋水中,是这样记叙的:
庄子与惠子黄昏时在壕水的桥上散步,桥下溪水清澈见底,可以看到一群群不大不小的鱼儿。
庄子说:
鲦鱼悠闲自在地在水里游来游去,这是鱼的快乐啊!
惠子说: 你又不是鱼,你怎么知道鱼的快乐?
庄子说: 你也不是我,你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
惠子说: 我不是你,我固然不知道你怎么会知道鱼的快乐的,同样,你也不是鱼,所以你也不知道鱼的快乐。
庄子笑笑,说,还是让我们回到开始吧,你问我“安知鱼之乐”?,就说明你已经知道我了解鱼的快乐了,至于你问我是在哪里知道鱼的快乐的,我现在告诉你,我就是在这桥上知道鱼的快乐的。
……
很多人把《庄子.秋水》篇中的这段话,理解为庄子与惠子一段逻辑辩论,一段机智对话。
很显然,如果只是理解为黄昏时两个好友之间的谈笑辩论。
那么,在这场辩论中,庄子是输了,庄子最后的辩解是狡辩,是诡辩。
惠子说的“子非鱼,安知鱼之乐”,中的“安”是“怎么”的意思。而庄子却硬生生地诡辩成了“在哪里”的意思。
……
但这样的辩论有意思吗?
没意思。
如果仅仅理解为一场辩论,真的没有什么意思。
更谈不上什么折学折理。
那庄子通过这段话,所要表达的寓意是什么呢?
窃以为,是最后一句话:
“我就是在这桥上知道鱼的快乐的”,才是这段话的点睛之笔。
这句话的潜台词是:
在这桥上,我是第一次近距离的清晰地看到这么多鱼儿游来游去。
它们的生命,是那样的鲜活,自由和放松。
没有人世间功名利禄礼仪廉是非对错的束缚。
也没有人世间物质多少贫贱富贵的牵累。
它们不会为昨天悔恨,也不会为今天发愁,更不会为明天担心。
它们这样鲜活、自由、放松的生命状态。
正是生命融汇于大道的状态啊!。
……
另一次是在《庄子,大宗师》篇中。
篇中这样记叙:
泉涸,鱼相与于陆,相濡以沫,相呴以湿,不若相忘于江湖。
……
泉水干枯了,鱼儿在岸边彼此紧紧依偎,相互之间靠对方呵出的湿气,吐出来的湿沫,维持短暂而又艰难的生存。
但如果能让鱼儿来选择,他们肯定不会选择这种互相依靠的凶险的短暂的生存状态。
它们肯定会选择回到深水里。
回到江湖的深水里。
尽管回到江湖的深水里后,彼此之间就不认识了。
但那里才是鱼儿安全而又永久的生存之地。
……
“相濡以沫”,在今天已经被演化和理解成为:
夫妻或者情侣,在艰苦的环境里,互不抛弃,仍然保持相亲相爱,用心灵和肉体互相慰藉。
这样的理解,当然是美好的。
但同时也是错误的,是误会庄子原意的。
如果这样理解是正确的。那后面一句“不若相忘于江湖”,怎么理解?
难道理解为“还不如趁早分手,各奔前程,赶紧把对方忘记”?
这样的解释,显然是错误的。
下面,孤且谈谈某对这段话的理解:
人的生命,离开了大道,就像鱼儿离开了水。
尽管在人世间与人苦苦周旋,获取了一些名利和生存资料。
但那都是短暂而危险的,终将弄得身心疲惫,心血耗散。
不如摆脱人世间的一切纠结纠缠,全身心回归大道,与自然融为一体。
与自然融为一体,生命才会鲜活,安全,长久。
所谓: 鱼相忘于江湖,人相忘于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