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自清的照片,照片朱自清

首页 > 文化 > 作者:YD1662024-04-09 11:35:51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的文化精英大多转移到四川大后方,成都也成为一方文化热土。而作为成都地标的望江楼,得以和一大批的文化名人相遇,其中就有朱自清。

朱自清的照片,照片朱自清(1)

▲朱自清(1898年11月22日—1948年8月12日),原名自华,号实秋 ,后改名自清,字佩弦。中国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图片来源:光明网

1940年夏天到1946年夏天,朱自清断断续续在成都度过了一段清贫而忙碌的时光。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朱自清随清华大学南下昆明,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合并的西南联合大学中国文学系教授、系主任,并当选为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理事。

那时因为物价飞涨,校方给教师的工资也只能打折,教授们生计艰难。朱家人口众多,朱自清夫人陈竹隐这时又*了,而扬州也还有父亲和几个孩子要赡养,生活陷入极度困境之中。考虑到大后方成都的物价比昆明便宜,而且成都又是陈竹隐的老家,夫妻俩商量后决定搬到成都。

朱自清的照片,照片朱自清(2)

▲朱自清与夫人陈竹隐

图片来源:成都市情网

1940年5月,陈竹隐先带着孩子从昆明回到成都,经亲属介绍和帮助,在东门外宋公桥报恩寺的一个居民院的后院建了房。1940年8月,朱自清离开云南赶回成都,和妻儿团聚,也开始了他整整一年“休假式研究”的成都生活。

他利用这个时段系统研究中国古代经典文献,撰写了《经典常谈》,时任四川省教育科学馆专门委员的叶圣陶称赞说:“它是一些古书的‘切实而浅明的白话文导言”。朱自清还与叶圣陶合作编写了《精读指导举隅》《略读指导举隅》这两本中国国文教育的基础工具书。这些中学语文参考书和学术著作,通过对若干代表性文章的详细解读、注释,为普及中国传统文化,方便青年学习中国古代典籍作出了重要贡献。

除了叶圣陶,朱自清当时还与在成都的李长之、巴金、吕叔湘、钱穆、徐中舒、陈白尘、陈中凡等交往甚密,大家一起研讨时事、学术、创作问题,也一起聚会饮酒、游览品茗,望江楼、文殊院、少城公园等都有朱自清的足迹、诗词。

朱自清的照片,照片朱自清(3)

▲(左一)朱自清,(左四)闻一多

图片来源:新京报

闲暇时,朱自清就带夫人与孩子在锦江一带漫步,最爱的去处自然是家对岸竹林掩映的望江楼。锦江的流水携带着岷山的寒意与野味,伴随薄雾漫溢而起,行舟点点,宛如画中仙境,这往往会催动朱自清的诗情。1941年5月30日,朱自清还和陈竹隐特意去望江楼观看一年一度的端午龙舟竞赛。屈原已随流水去,是否还待后来人?朱自清的目光穿过水面的喧嚣,他的眼睛湿润了……

朱自清的照片,照片朱自清(4)

▲望江楼公园的竹林美景

图片来源:成都望江楼公园官网

1941年晚秋,休假结束,朱自清要回昆明上课了。他考虑再三,还是将家眷留在了成都,只身返回云南。叶圣陶闻讯赶来相送,在九眼桥码头,遥看望江楼,两人相视,默然无语。从此天涯一方,不知何时才能重逢?彼此心生惆怅。叶圣陶临别时,以一首《送佩弦之昆明》相赠:“平生俦侣寡,感子性情真。南北萍踪聚,东西锦水滨。追寻逾密约,相对拟芳醇。不谓秋风起,又来别恨新。此日一为别,成都顿寂寥。独寻洪度井,怅望宋公桥。诗兴凭谁发?茗园复孰招?共期抱贞粹,双鬓漫萧条。”

1944年、1945年,朱自清都曾短暂地回到成都,而他最后一次到成都是1946年夏天,梅贻琦宣布西南联合大学办学结束,准备返迁。朱自清回到成都,准备带着家眷返回北平,这次,算是和望江楼长别了。

朱自清的照片,照片朱自清(5)

▲朱自清在成都原居住地旧址宋公桥,2008年初拆除

图片来源:成都市情网

1948年8月12日,朱自清因患严重的胃病逝世,享年仅50岁。朱自清的幼子朱思俞曾经听父亲说过和叶圣陶多次相聚望江楼的场景,那里,是他们的“老地方”。多年以后的1961年,叶圣陶重游望江楼,感怀江波依旧,故人已往,剩一人“怀抱徒伤”,于是作诗:“楼边丛林势干宵,江上烟波入望遥。顿忆佩弦埋骨久,隔江忍对宋公桥。”

朱自清的照片,照片朱自清(6)

▲竹波荡漾,一碧千里的望江楼

图片来源:成都望江楼公园官网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