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究下来,还会发现二人的命运就像平行时空的彼此。
但1990年,一场突如其来的车祸让维克多·崔的生命终结在了28岁,他引领的传奇摇滚乐队Кино(电影乐队)也在重大的压力下被迫解散。
短短28年凝聚了维克多·崔一生的成就,令人不忍卒读。
乐迷们都说,如果维克多·崔还活着,他绝对是远东地区的崔健,更何况前苏联摇滚教父他已当仁不让。
可要是没有经历那场飞来横祸,崔真的能接受后来解体、寡头、支离破碎的世界吗?
没有人愿意接受死亡,但死亡对崔而言,也许是一种“保全自我”的方式。
1961年,一个男孩在北京一户崔姓的朝鲜族家庭呱呱坠地。
生长于大院的他从小接触到西方摇滚乐,会在未来成为一个小号手,结果一吹就吹出中国摇滚的半壁江山。
他就是崔健,被称为中国摇滚教父。
崔健一岁时,另一个崔姓的男孩出生在遥远的列宁格勒。
优渥的家庭条件让他早早走上艺术的道路,少年时期又从绘画投身自己热爱的摇滚乐,经历了一段光怪陆离的年少时光。
这个有一半朝鲜血统的叛逆男孩,就是后来的维克多·崔。
与摇滚息息相关的他们,就像一组变量不同的对照组。
80年代初正是他们吸取新事物的大好年华,崔健的“七合板”乐队发行第一张欧美民谣翻唱专辑时,维克多·崔的乐队刚改名为“电影”(Кино)。
他们已经褪去一开始浓重的披头士、猫王色彩,在大胆尝试中造就了东欧后朋克的雏形,也完成了新浪潮流派的尝试。
不止西方摇滚乐的启发,还有东欧文学的滋养,共同成就了维克多·崔惊人的才华,也塑造了电影乐队的风格。
在这片文学的大陆上,如果说陀翁剖开了19世纪的腐朽,叶赛宁唤醒了白银时代的忧愁,而布罗茨基成为近代的切片,那么电影乐队就是前苏联摇滚乐的那行“波德莱尔”。
于是成军不足十年,电影乐队就从模仿进化成了摇滚巨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