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藏菩萨,梵文为“Ksitigarbha”。地藏菩萨以“大孝”和“大愿”的德业被佛教广为弘传,因此被普遍尊称为“地藏王菩萨”。(很多读者纠结“地藏菩萨”与“地藏王菩萨”的区别,其实为同一尊菩萨)在汉传佛教中更被称为“四大菩萨”之一。
地藏菩萨名号“地”和“藏”构成,各自有着深厚的寓意:
“地”是指“大地”, 地承载万物,一切崇山峻岭,万事万物都在地上。寓意菩萨能承载众生,出离地狱苦海;地能生万物,寓意菩萨能生一切善;大地的坚固不动,形容菩萨救度众生的大悲心,犹如金刚,不可倾动。
而“藏”除了表面的“宝藏”、“财富”意思,能济诸贫乏,利益人寰。还寓意菩萨证得诸法实相,具足六度万行无量功德善法,能救脱无数众生,咸登觉岸。
地藏王菩萨的本愿
《地藏菩萨本愿经》中记载,地藏菩萨昔于忉利天宫,受释迦世尊嘱咐,于释迦寂灭以后,未来佛弥勒未生之前,在这个过渡时期中,娑婆世界众生由地藏菩萨来负责度化,令其永为幽冥教主,使世人有亲者,皆得报本荐亲,共登极乐世界。
地藏菩萨受此重托,遂在佛前立下大誓愿“地狱不空、誓不成佛,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即发誓要将所有的地狱众生,全部救到极乐世界,然后才示现成佛。
地藏王菩萨不止管地狱,他也负责超度六道众生,随着人的前生今世所做的一切恶果,都会在三恶道中受苦受难,以示惩罚,然后地藏菩萨便承接了释迦牟尼佛的托负,用各种方法救度众生,使其解脱。
地藏王菩萨的性别
据《地藏菩萨本愿经》记载地藏王菩萨在过去无量劫中曾多次化身凡人,婆罗门女、光目女等,她们都是为了救在地狱受苦的亲人,发愿度化众生。
地藏王菩萨在我国从唐代开始形成独立的信仰。公元719年的唐朝(唐玄宗时),新罗国王子“金乔觉”出家为僧,留学中国。寻访到安徽九华山,在深山中苦行修道七十五年,道德崇高,智慧深广,金乔觉法师的道德风范感化世人,世人尊他为地藏菩萨的化身,以其寂日七月三十,作为纪念地藏菩萨的节日。
地藏王菩萨其形象渐从女相变为男相,所以无论男女其实都只是地藏王菩萨的化身罢了,只是度化众生的大愿都是一样的。
地藏王菩萨的造像
前文提及“地藏王菩萨”与“玄奘法师”造型相似,虽然是不同的人物,但还有一定的关系。
《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的内容是地藏菩萨以沙门形像出现,劝念诵、塑像等,同时宣扬佛教义理。而《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是由玄奘法师重译,玄奘法师新译的文字句意更加流畅,加上玄奘受崇的地位,促进流传与名气。同时促进了地藏造像大量出现,地藏信仰广为流布,其基本特质确立。
目前汉传佛教的地藏王菩萨造像,一般为剃发圆顶(或头毗卢帽)、朴实无华的声闻形,一手执锡杖,一手托摩尼宝珠的云游相,多为单尊的供奉像。相传是根据金乔觉法师的形象绘制而成。
加上金乔觉法师和玄奘法师都是唐朝僧人,所以历史上流传下来的形象都是身穿袈裟,头戴毗卢帽,手持锡杖,装束一致。后期文学小说和影视作品的造像影响,更让人容易混淆为同一尊。
其实地藏王菩萨最初形象是菩萨装,逐渐变成了声闻形。目前藏传佛教中地藏王菩萨保留着最初的菩萨造像。
藏传佛教中地藏王菩萨头戴宝冠、身披天衣、璎珞装饰的天人相。周围拥簇祥花,左手施与愿印,右手在胸前捧白色摩尼宝珠,全跏趺坐于莲座上。明净雅丽,充满慈悲祥和之感。同时是藏传佛教八大菩萨之一。
相比下藏传佛教中的地藏王菩萨像,工艺性比较强,艺术性比高,雕刻手法细,极为注重藏传佛教之思想精髓与佛像人物刻画的内在神韵。
地藏王菩萨同时也是日本民间最普遍的宗教信仰之一,地藏菩萨也是最亲近大众的菩萨,地藏菩萨像也是所有佛像中数量最多的。
日本地藏王菩萨的造像跟我国汉传佛像比较接近,左手托珠,右手持杖,双目微闭,面相丰满圆润,但相对融入典型的日本民族风格。
而且在日本也会常见这种“可爱”的地藏王菩萨石像,其实在日本地藏菩萨是夭亡孩子的守护神,婴儿灵也由地藏菩萨负责接引。
在日本曾经有婴孩夭折的父母,将其过世婴孩的出生时辰写在红帽子或围巾上,系于地藏菩萨像上,代表将自己的过世婴孩嘱托给地藏。同时这些地藏菩萨石像都寄托著父母对孩子早逝的无限哀伤。
其实地藏王菩萨早已经有“佛”的境界了,众生无量无边,一心为众生着想,地藏王大慈大悲使千万世人膜拜信仰。
备注:以上图片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