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三十民间说法,四月初一山东民间有什么说法

首页 > 文化 > 作者:YD1662024-05-12 07:33:31

很久以前,我们的祖先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没有钟表的他们,白天出门劳作依据太阳判断时间,晚上依靠月亮和星星辨别方向。日夜交替,昼夜更迭,一个周期为一日。月有“朔望”,盈缺循环。我国古代人民把完全见不到月亮的那天称为“朔日”,把月亮最圆最亮的那天称为“望日”。月亮从朔到望,再从望到朔,一个周期就是一个月。寒暑变化,四季轮回。古时,稻谷一般每年成熟一次,我们祖先将两次稻谷成熟之间的时间段描述为年。用作物的成熟周期表达了对年的认知。

七月三十民间说法,四月初一山东民间有什么说法(1)

古人用一根杆子垂直于地面,通过观察记录发现在一年中它的影子长短变化是有规律的。通过这些规律古人们知道了表示冷热和四季的几个主要节气:夏至、冬至与春分、秋分。这四个节气是利用土圭测日影确定的。如今,河南省嵩山脚下还保留着一座完好的世界上最古老的“周公测量台”,它就是土圭测日影的最好佐证。随着劳作人民的观察研究和对气候及物候现象的认知,二十四节气逐渐确定和完整起来,于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这个古代人民整理出的时间法则完全确立。淮南王刘安和他的门客编写了一本叫作《淮南子》的哲学著作,其中的第三卷《天文训》对二十四节气做了详细记录,我们可以从中看到和今天基本一样的二十四节气名称。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这首《二十四节气歌》在我国民间广为流传,可谓妇孺皆知。经过不断的探索、分析和总结,节气的划分逐渐变得科学和丰富,到距今两千多年的秦汉时期,二十四节气已经形成了完整的体系,并一直沿用至今,广泛地影响着我国广大劳动人民的生产和生活。

二十四节气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历史长河中不可多得的瑰宝。2016年11月30日,在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联合国非洲经济委员会会议中心,我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二十四节气的每个节气都是一个时间点。我国广大农民群众春播、夏管、秋收、冬藏,都是按照二十四节气来安排的,一年中气候冷热的变化,对于农业生产有着很大的关系。在实际应用中因为各地的地理条件不同,比如海南和东北的气候就有很大差异,所以在应用二十四节气指导农业生产时,人们也早就学会了因地制宜。二十四节气中,有四个节气的名称中有“立”,它们是:“立春”“立夏”“立秋”“立冬”。“立”表示的是“开始”的意思,这四个节气正是四季的分界点,将一年分成了春、夏、秋、冬四个季节。表示四季变化的有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八个节气名称。表示天气变化的有雨水、谷雨、小暑、大暑、处暑、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小寒、大寒十二个节气名称。表示农事和其他的有惊蛰、清明、小满、芒种四个节气名称。

在二十四节气的基础上,古人把一年分为春、夏、秋、冬四季,每季又有孟、仲、季三月。古人根据当时的物候现象制定了一种物候历,规定每五天为一候,每个节气有三候,二十四节气就有七十二候。在七十二候里,每一候都有自己最具有代表性的自然现象的变化。这些总结出来的规律对农业生产与生活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立春:东风解冻 蛰虫始振 鱼陟负冰

雨水:獭祭鱼 候雁北 草木萌动

惊蛰:桃始华 鸧鹒鸣 鹰化为鸠

春分:玄鸟至 雷乃发声 始电

清明:桐始华 田鼠化鴽 虹始见

谷雨:萍始生 鸣鸠拂其羽 戴胜降桑

立夏:蝼蝈鸣 蚯蚓出 王苽生

小满:苦菜秀 靡草死 麦秋至

芒种:螳螂生 鵙始鸣 反舌无声

夏至:鹿角解 蜩始鸣 半夏生

小暑:温风至 蟋蟀居壁 鹰始击

大暑:腐草为萤 土润溽暑 大雨时行

立秋:凉风至 白露降 寒蝉鸣

处暑:鹰乃祭鸟 天地始肃 禾乃登

白露:鸿雁来 玄鸟归 群鸟养羞

秋分:雷始收声 蛰虫坯户 水始涸

寒露:鸿雁来宾 雀入大水为蛤 菊有黄华

霜降:豺祭兽 草木黄落 蛰虫咸俯

立冬:水始冰 地始冻 雉入大水为蜃

小雪:虹藏不见 天气上升,地气下降 闭塞而成冬

大雪:鹖鴠不鸣 虎始交 荔挺出

冬至:蚯蚓结 麋角解 水泉动

小寒:雁北乡 鹊始巢 雉始雊

大寒:鸡乳 征鸟厉疾 水泽腹坚

立春节气

京中正月七日立春

唐•罗隐

一二三四五六七,万木生芽是今日。

远天归雁拂云飞,近水游鱼迸冰出。

《史记•天官书》中记载:“立春日,四时之卒始也。”立春日是去年四时的终结,今年的开始,是冬春变换的分界点,它的到来标志着春天的到来。立春通常在公历2月4日前后,此时太阳到达黄经315度,直射南半球并逐渐向赤道移动,北半球正午太阳的高度一天比一天增高。

立春物候

一候 东风解冻

温暖的东风徐徐吹来,吹散了冬的寒冷,冰雪渐渐融化了。

二候 蛰虫始振

蛰伏在土中过了一冬天的虫子逐渐苏醒,它们伸伸懒腰,蠢(chǔn)蠢欲动。

三候 鱼陟负冰

“陟”是登高的意思。这是指水面上的冰逐渐融化成一块一块的,鱼儿们涌出水面,挤着这些破碎的冰块,互相游戏,远远看去,好像背着冰块游泳一样。立春起,冬季凛冽的寒风逐渐减弱,和煦的春风渐渐吹来,河冰开化,草木萌发,气温逐渐上升。民间流传的不少谚语如“春到三分暖”“打(立)了春,赤脚奔,棉袄棉裤不上身”,都描述了立春后气温的变化。不过我国幅员辽阔,不同纬度的地区气温差异比较大,所以立春时,南方有些地方已经春暖花开,北方却还可能会出现霜雪漫天的景象。

七月三十民间说法,四月初一山东民间有什么说法(2)

七月三十民间说法,四月初一山东民间有什么说法(3)

古时立春的一大早,皇帝要带领文武大臣和仪仗队,穿着青衣,隆重地到东郊迎春,祈求一年的丰收。

在民间,为了迎接春天的到来,提醒人们开始春耕,很多地方还有“打春”的习俗。人们事先把用泥塑成的春牛准备好。到了立春,地方官员带头亲自扶犁,用鞭子抽打春牛,这代表春耕的开始。人们随后也会一边扶犁,一边鞭打春牛,嘴里还喊着“一打‘风调雨顺’,二打‘国泰民安’,三打‘五谷丰登’”等表示吉祥的话语。被打落的春牛泥块,大家会兴高采烈地争抢着拿回家去,因为“春牛”代表着吉祥。

立春也叫啃春、咬春,这天,很多人家不管是大人还是小孩都会对着萝卜啃上几口,这就是“啃春”的习俗。传说这个习俗最初是为了治疗和预防瘟疫而生,后来民间也认为食萝卜可以免除疥疾和解除春困,所以就延续下来。除了啃萝卜,民间在立春还有佩燕子、戴春鸡、吃春茶、吃春卷等习俗。

立春代表着万物复苏,代表着新的一轮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开始。人们会用各种方式迎接春天的到来。

雨水节气

春夜喜雨

唐•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唐•韩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有雨的日子,仿佛激起了诗人们更丰富的情志,与春雨相关的诗词也格外多。诗人杜甫在《春夜喜雨》里表达了对来得恰到好处的春雨的喜爱之情。韩愈在《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里则用“润如酥”来形容春雨。

雨水节气接着立春节气而来,排在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二位。从字面上看,它与立春不同,体现出春季的降水现象。雨水在公历2月19日前后,此时太阳到达黄经330度,北半球正午太阳的高度逐日增加。雨水过后,气温回升,降水逐渐增多,空气渐渐湿润。

雨水物候

一候 獭祭鱼

天气渐暖,感受到春天召唤的鱼儿们纷纷向水面游动,贪吃的水獭看准这一时机大量捕食。水獭把捉到的鱼咬上几口,然后就好像举行祭奠仪式一般,将鱼放在一旁,等鱼堆到一定程度时,水獭才会去吃。

二候 候雁北

守时的候鸟大雁,此时开始从南方向北迁徙。从去年的白露节气到现在的雨水节气,到南方越冬的大雁将再次飞越千山万水,重回故地。

三候 草木萌动

花草树木感受到了环境的温暖,在雨水的最后一候抽出嫩芽,开始萌发。

“雨水草萌动,嫩芽往上拱,大雁往北飞,农夫备春耕。”这句谚语描绘出了一幅生机勃然的春景图。有些地方把步入雨水的这一天叫作雨水节。人们在这一天开始蓄水,为即将到来的春耕做准备。雨水不足的地区,为了预防春旱的发生,还要及时对作物进行浇灌,好促进作物的生长。

雨水节气有一个养生原则——春捂。因为雨水节气寒流较多,气候寒湿,易有“倒春寒”,所以应该加强保暖。

惊蛰节气

田家四时

宋•梅尧臣

昨夜春雷作,荷锄理南陂。

杏花将及候,农事不可迟。

蚕女应自念,牧童仍我随。

田中逢老父,荷杖独熙熙。

惊蛰是春天的第三个节气,在公历3月6日前后。此时太阳到达黄经345度的位置,北半球气温回升较快,逐渐有春雷萌动。

天气回暖,雷声始鸣

惊蛰是特别有意思的一个节气。二十四节气里,只有惊蛰把小动物在节气里的行为写到了名称里面。

那么,“惊蛰”是什么意思呢?“惊蛰”这一节气原名“启蛰”,为了避汉景帝刘启的讳而改为“惊蛰”。《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记载:“二月节……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

“惊蛰”这个名称赋予了节令以生命感和画面感,使节令名称变得生动起来。动物入冬藏在土中,不饮不食,称为蛰。惊是天空之中的一声炸雷,雷声一响,打破了冬季以来的沉寂,那些藏起来冬眠的小动物——虫啊,蛇啊等都在雷声的呼唤中醒来。对小动物来说,生命的新一轮活动开始了。

那究竟是不是雷声把沉睡中的小动物唤醒的呢?其实,藏在地里的小动物是听不到雷声的。惊蛰时,地面接收到的太阳能越来越强烈,使得地面温度上升,本来冻结的泥土变得松软起来,感受到温暖的小动物们,就开始扭动着身子准备往外爬了。

惊蛰物候

一候 桃始华

“华”,开花的意思。随着气温的提升,桃花到了盛开的时节。

二候 鸧鹒(cāng gēng)鸣

鸧鹒指的是黄鹂,黄鹂在树间婉转动听地鸣叫。

三候 鹰化为鸠

鹰与鸠是两种完全不同的鸟。鹰的体形庞大,凶猛雄壮。鸠,又叫子规、杜鹃,也是我们常说的布谷鸟,这种鸟体形弱小,与鹰相差很远。由于繁衍的需要不同,鹰在这时将自己的身形悄悄地隐匿起来,繁育新生。而子规却在此时欢快啼鸣,求偶繁育。古人看到鹰的数量减少,子规的数量增多,便有了“鹰化为鸠”。

春天到了,万物苏醒。古人认为,春雷一动,不仅蛇虫蚁等动物从冬眠中苏醒,龙这一神兽也将要醒来。《易经》的描述是,龙由“潜龙在渊”变为“见龙在田”。因此,古人把农历二月初二这天定为“龙抬头”。

古人夜晚行路靠的是月光和星光。为了辨别天上浩若烟海的星星,他们把星星分成了28组,就是我们常说的二十八星宿。二十八星宿又分为东西南北四个宫,位于东宫的是苍龙。每年农历二月初二的黄昏,东宫苍龙的角宿一星、二星便在东方的天边展露,龙身却还隐没在地平线以下,这就是“龙抬头”。

春分

踏莎(suō)行

宋•欧阳修

雨霁风光,春分天气。千花百卉争明媚。

画梁新燕一双双,玉笼鹦鹉愁孤睡。

薜荔依墙,莓苔满地。青楼几处歌声丽。

蓦然旧事上心来,无言敛皱眉山翠。

春分是春天的第四个节气,在公历3月21日前后,此时太阳到达黄经0度(或者360度),太阳直射赤道,南北半球昼夜平分。

不知道你有没有观察过白天和黑夜的时间长短。一年之中,地球上只有两天的白天和黑夜的时间是相等的,那就是春分、秋分两个节气到来的日子。这两天,南北半球白天和黑夜都为12小时。

春分不仅将日夜等分,还将春季平分,汉代的董仲舒说:“春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

农谚说,“春分麦起身,一刻值千金”,春分时节正是一刻都不能耽搁的宝贵时节,农业生产进入繁忙阶段。

春分物候

一候 玄鸟至

“玄”是黑色的意思。玄鸟,这里指小燕子。这句话是说小燕子从南方飞回来了。

二候 雷乃发声

从这一节气开始,下雨的时候要打雷了。你能读懂雷声吗?古代气象学著作《田家五行》中记载:“凡雷声响烈者,雨阵虽大而易过;雷声殷殷然响者,卒不晴。”意思是,如果雷声隆隆震耳欲聋,则会有强烈而短暂的降雨,如果雷声闷,降水则不强,但持续不断。

三候 始电

春分三候,闪电也在雷雨天气里出现了。

在古代,春分可是一个重要的节日。古书里有“春分祭日,秋分祭月,乃国之大典,士民不得擅祀”的记载,这表明,春分祭日和秋分祭月在古时的分量是很重的,是国家的重大典礼。在春分这天,皇帝要祭日,祈祷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清明节气

清明

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清明是春天的第五个节气,在公历4月5日前后,此时太阳到达黄经15度,直射北半球,北半球白天比黑夜长。“清明”是天清地明的意思,此时大地柳暗花明,万物生长。

清明物候

一候 桐始华

桐树开始开花。桐,指的是白桐,也就是泡桐,这种树树干笔直,是古代制作乐器的首选木材。它的花为淡紫色,满树开放的时候很是壮观。

二候 田鼠化鴽(rú)

鴽,指的是鹌鹑之类的小鸟。清明五天后,喜阴的田鼠便躲起来了,取而代之的是欢快鸣叫的小鸟。

三候 虹始见

这时,新雨后的天空已经开始出现彩虹了。

清明期间,我国从南到北都已经没有寒冬的迹象了,各个地方气温升高,雨水充足,作物开始迅速繁殖,正是进行春耕春种的大好时机。民谚说,“清明前后,种瓜点豆”。在适合播种的清明节气,农民都会抓紧时机,忙碌于关系一年收成的农事。

清明期间,要注意防范冷暖空气频繁交替,这样会导致持续不断的阴雨天气,阴雨绵绵会造成光照不足、气温走低,不利于农作物生长。

清明是节气也是节日,把它作为节日,在我国已经有2000多年的历史,因寒食节与清明节的日子接近,后来人们把两者合二为一。这一天,人们不生烟火,只吃冷的食物。为什么不能生火?这是因为春秋时期的一场大火。

相传春秋时期,晋国公子重耳为了躲避仇人迫害,在幼年时期就被迫流亡他国。有一天重耳又饿又累,跟随他的大臣们找不到一点儿吃的东西,眼看重耳就要饿晕了。情急之下,有个叫介子推的人,从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一块肉,煮了汤给重耳喝。

在外逃亡19年后,重耳回到晋国,做了国君。他对当时陪他一起流亡在外的大臣们一一封赏,唯独忘了介子推。介子推毫不怨恨,带着老母亲去了绵山。

后来有人替介子推鸣不平,提醒晋文公。晋文公自责万分,带上大臣们去绵山,想请介子推回朝。绵山树林茂密,晋文公不论派出多少人寻找,都没有找到介子推母子。就在晋文公一筹莫展之时,有人建议放火烧山,到时候介子推无处藏身,肯定就出来了。

晋文公按照这个办法做了,可直到烧尽树林,也不见有人从山里出来。最终,人们在一棵老柳树下找到了被烧死的介子推和他的母亲。人们在介子推用自己脊背堵住的柳树洞里找到了一封血书,介子推在上面写道:“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晋文公懊悔不已。安葬了介子推母子之后,将这一天定为寒食节,规定每年此日不可生火,以表示对介子推的哀思。

第二年,晋文公率众臣再次来到绵山祭奠介子推。他发现曾经烧焦的老柳树又发出了新芽,于是将老柳树命名为清明柳,并将寒食节后的一天定为清明节。

之后,寒食节和清明节渐渐融合。在重耳赋予它的纪念介子推、向往清明廉洁的含义上,清明超出了节气的意义,又逐步演变成扫墓祭祀、踏青郊游、荡秋千和插柳的节日了

谷雨节气

如梦令

宋•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谷雨是春天里的最后一个节气,谷雨在公历4月20日前后,此时太阳到达黄经30度。这时花红柳绿的春色逐渐逝去,善感的古人用丰富细腻的诗句来抒发自己对所见景物即将消逝的伤感之情。孟浩然用“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抒发了对春光流逝的淡淡哀怨。“惆怅阶前红牡丹,晚来唯有两枝残。明朝风起应吹尽,夜惜衰红把火看。”白居易在《惜牡丹花》中也表达出自己对春景渐逝的惆怅。

谷雨物候

一候 萍始生

谷雨时节,各种植物快速发育,浮萍也开始生长了。

二候 鸣鸠拂其羽

鸠,布谷鸟,它常站在田间地头的树枝上,一边用嘴巴梳理自己的羽毛,一边“布谷布谷”地啼叫,好像是在催促人们抓紧时间“种谷种谷”,不要耽误了农时。

三候 戴胜降于桑

戴胜已经飞回降落在桑树上了。戴胜、鸡冠鸟,也是一种候鸟,戴胜飞回时,正是采桑养蚕的好时节。谷雨时节也是牡丹花盛开的时候。

在谷雨节气,有一位历史文化人物会被隆重祭祀,他就是文祖仓颉。传说,是仓颉创造了我国的象形文字。在仓颉造出汉字的这一天,“天雨粟,鬼夜哭”,从天而降的粟米像大雨一样落入人间,所以这天得名谷雨。

“谷雨”的原意为“谷得雨而生”。对于春天的农作物而言,此时上升的温度、适量的雨水是保证其生长的必要条件。如果谷雨期间雨水不够,古时候的人们还会举行祈雨仪式。农民们要趁着这个时节加紧耕种,以获得好的收成。

谷雨节气到来了,大地的色彩算是真正丰富起来了:黄的油菜花,粉红的桃花,白的杏花,还有嫩绿的新茶——大地的景色美不胜收。

谷雨以后,气温升高,为了减轻病虫害对人的伤害,民间有谷雨贴“谷雨贴”的传统。谷雨贴也叫禁蝎(xiē)咒,是一种特殊的农家年画。

七月三十民间说法,四月初一山东民间有什么说法(4)

首页 12下一页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