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岁重阳,今又重阳。重阳节延续数千年,经过一代又一代的发展,其文化内涵越来越丰富,从最早的庆丰收、祭天地拜祖先发展到登高望远、敬老爱老、赏菊游乐等各个方面,节日内容也越来越丰富多彩。总的来说重阳节的文化内涵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祭天地拜祖先,感恩赐予庇佑。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具有极强的天地崇拜和祖灵崇拜意识,故而在各种节日,祭祖往往是节日的重头戏,重阳节不仅是中国四大祭祖节日之一,同时还是与清明节并列祭祖节,清明节为春祭,重阳节为秋祭。在有些地方,重阳节的祭祀活动规模远远大于清明,所以又称重阳节叫大清明。
有民谚说:“九月九,大撒手。”意思就是在农历九月初九前后,庄稼大都成熟,可以全部收割。我国作为农业文明,在古代科技不发达时,农民的收成往往是看天吃饭,并不像现代社会,有各种各样的技术,基本上都会做到旱涝保收。
在重阳节前后,庄稼基本上都已收回仓中的时节,不论收成如何,国家都会组织祭天活动。在上古九月初九这天,由官方出面组织祭祀上天的活动。在《吕氏春秋·季秋纪》中就有在重阳这天祭祀天地的记载:
“(九月)命家宰,农事备收,举五种之要。藏帝籍之收于神仓,祗敬必饬。”
“是日也,大飨帝,尝牺牲,告备于天子。”
除此之外,则是民间自发的祭祖活动,血缘关系是宗族共同的纽带,对祖灵的崇拜自古而有之,于是在各种节日举行祭祖活动中。重阳节作为四大鬼节只一,一年中唯一的秋祭日,自然祭祀祖先必然是重中之重。
总的来说,不管是祭祀天地还是祭祀祖先,都体现了一种朴素文化精神,知恩图报的人格追求。祭祀天地,是感恩天地的赐予,收获粮食,以养身体;祭祀祖先,是感恩祖先庇佑,传承祖先精神。
插茱萸放纸鸢,纳吉去灾求寿。在汉代以后,九月祭的逐渐淡化,在重阳节这天发展出了新的节日内涵和节日活动,人们佩茱萸、登高望远、放纸鸢,其目的之一就在于纳吉去灾。
于是在重阳节这一天,先秦时期的一些驱邪祈寿的习俗得以流传。先是在宫廷兴起,后来逐渐传到民间。葛洪在《西京杂记》中记载说:
“(汉高祖)每逢九月初九,宫中要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以求长寿。”(蓬饵及蓬蒿制作的饼类食物,又名重阳糕。)
意思就是在九月初九这天,汉高祖为了祈求长寿,要求宫廷之内佩茱萸,喝菊花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