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8年开始,共青团中央设立了华服日,定于每年的农历三月初三,也就是上巳节。每到这天,汉族人民都会在水边饮宴,城外春游。
所以不妨在这一天,和孩子一起换上汉服,去郊外、公园或赏花,或品茶,也是十分应景。
2. 了解孩子们喜欢汉服的原因,积极引导
有的孩子接触并喜欢上汉服可能是因为在学校汉服、礼学的教育,学校表演的需要,有时也可能是因为受到网络、他人影响,孩子的从众心理、攀比心理在作祟。当孩子第一次询问家长购买汉服时,家长就要了解其背后的原因,让孩子正确对待汉服,同时注意引导孩子,千万不要把汉服当成是一种标新立异、吸引眼球的手段,也不要穿上汉服,对汉服文化有一定了解后,便以清高自诩,对别人热情的询问嗤之以鼻,对现代的改制汉服硬生指责——这些都与中华文化的包容博大背道而驰。
3. 同孩子一起了解传统文化和礼仪
汉服的五行五色、交领右衽、绳带系结、上衣下裳这些特殊元素背后都代表着浓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孩子喜欢上汉服,家长可以以此为契机,在帮孩子穿着汉服时,以故事的形式给孩子讲讲汉服的知识,讲讲汉服的历朝历代的改良,在怀着对传统文化的崇敬中,与孩子一同成长。
四.尝试孩子受国学熏陶、濡染国风如果很幸运,孩子真的对我国古文化产生了浓厚兴趣或者是孩子还处在启蒙学习期,那么家长可以再加把劲,尝试对孩子进行国学教育。
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人有国风品亦高",国学就像袭人的芝兰香气,能从骨子里改变一个人。不仅可以让孩子储蓄丰富的语言知识,培养孩子良好的道德品质,提升孩子的淳静、儒雅的气质。还记得《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中的"国民女儿"武亦姝吗?一句句古典诗词,信手拈来。国学的浸润,使她气质如兰,口吐莲花,似是古代少女穿越而来。
1. 对待启蒙阶段的小孩子,一开始先不要让古汉语的晦涩难懂吓退了孩子。古诗文学习上要做到"不求甚解"!不解释,也不灌输,从圂囵吞枣的熟读熟记开始。孩子的记忆力很强,吸收能力也很强,只要不断重复,不断接触,自然会有一种语感。这时候注重"磨耳朵"以及国学绘本的阅读能做为以后孩子国学教育打下良好基础。
2. 如果孩子已经处于青少年儿童阶段,除了通过讲故事的方法增加趣味性之外,还可以让孩子在特定场景中理解国学,通过日常生活中具体的场景,让孩子感同身受,理解其中的意思;还可以借助有声书、电台等方式,现在有很多将古诗词编成歌曲唱出来的方法也可以让孩子多多接触。
也许有的家长会觉得,自己说白了也是一个俗人,什么汉服、什么古诗词,自己想想就鸡皮疙瘩起一身,怎么谈孩子的国学教育?
什么才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其实也并不是要求家长一定要逼着自己的孩子去背唐诗宋词;也不是一定要孩子会写几个毛笔字。
金星说过:"或许老祖宗的文化太丰富了,我们学不会。但是起码要知道,中国人吃的是什么,穿的是什么,住什么样的院子,睡什么样的床,怎么看日出?怎么看日落?以及对死去的人和对新的生命,有什么样的理解和尊重。
当我们熟知了自己国家自己民族的文化,服饰、饮食、书法、礼仪,那么,我们走到世界任何一个角落,都知道我是中国人,是华夏民族的子孙,这就是对我们传统文化的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