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又是一年冬至日,大家肯定都已经买好汤圆了,准备在这一天享用。
那么,你可知道,汤圆为何会成为冬至必吃之美食呢?
这种民间习俗,是否跟冬天的气候或其它特殊性有关呢?
不如,我们先从这三个方面,深入了解一下,冬至与汤圆的不解之缘。
冬至的特点
冬至,这一日的太阳正好直射在地球南回归线上,因此成为北半球国家日照最短的一天,每年的冬至几乎都是介于国历12月21日至23日之间降临,黄历日期则与清明节一样没有固定,因此又被称为“活节”。古人知晓,冬至具有白天最短、夜晚最长的特性,遂将这“阴极之日”视为迎接阳气的日子,比起其它节气,更重要一些,甚至将冬至的地位等同于过新年,因此古代具有“冬至大如年”之说,冬至亦有“亚岁”之别称。
古人还称“冬至有三候”──蚯蚓结、麇角解、水泉动。意指:冬至来临,阳气虽已生长,但阴气仍十分强盛,藏于土中、被视为阴曲阳伸的蚯蚓仍蜷缩着身体;糜与鹿同科,阴阳却不同,古人认为糜的角朝后生,所以属阴,当冬至一阳生,糜就会感阴气渐退而解角;山中的泉水可以流动且呈温热状。
冬至吃汤圆
古人重视家族团圆,因此全家总会在冬至时围成一圈搓汤圆、吃汤圆,以达到团圆、美满的象征。至于台湾人也有在冬至吃汤圆的习俗,并认为吃过汤圆之后,就代表年纪将要增长一岁了。
由于度过冬至后,白昼将会日渐变长、阳气也会日渐增生,因此冬至吃汤圆具有“取圆以达阳气”的目的,民间也喜欢这种以圆迎接阳气到来的习俗活动。
《后汉书》有载:“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静体,百官绝事,不听事,择吉辰而后省事。”为了庆贺“冬节”,汉代官员能在这一天放假、好好歇息;据悉,唐宋帝王也会在冬至这日举行盛大的祭天祭祖仪式;明朝则有“家家捣米做汤圆,知是明朝冬至天”的俗谚。看来历经数百年来,古人依旧看重冬至此一节日。
不过,你在吃汤圆时,有没有发现经过现代人的研发,汤圆似乎出现了越来越多的颜色呢?那么,吃什么颜色的汤圆代表的意义都一样吗?
命理学家杨登嵙表示,每一颗汤圆都具备不同含意,例如红汤圆代表金,能为我们招来桃花及好人缘,想要脱单的人可别忘了吃上一颗;白汤圆代表银子,可以招财、旺事业,如果盼望新的一年事业能更成功,就别忘了吃上一粒,但可千万不要狂吃某一颜色的汤圆,而忽略了另外颜色的汤圆喔,具有好寓意的汤圆都吃,才能让自己圆满如意!
冬至吃汤圆的源由
关于冬至吃汤圆的由来众说纷纭,其中有个通俗的传闻,是说闽南有一对贫穷夫妻养育一位女儿,但丈夫在妻子死后,为了筹安葬费,遂要将女儿卖掉。女儿一听,难过得昏厥了,父亲见状,慌忙地要了一碗米汤与几个糯米圆灌醒女儿。当时,父女俩人互相推让,谁也不忍心吃光糯米圆,两人都深怕一吃完食物,就得永远分离了。
多年后,被卖到富人家当丫环的女儿盼望父亲来相认,遂在富人家门口的门环上挂起了两个又大又圆的糯米圆,殷切盼着父亲能来跟她相认。一年又一年过去了,大家不清楚这名女子是否顺利找到了父亲,但吃糯米圆的习俗却逐渐在闽南地区传开,而且还越来越兴盛。
时日一久,吃汤圆成为中国民间广泛流传的习俗。据悉,穷人吃的是使用纯糯米制作的小圆仔,有钱人则是吃有包内馅的“圆仔母”,也就是能够包进糖与花生粉等物,且能做的比较大的“圆仔母”。当大人们认真制作汤圆时,孩童会在一旁制作各种鸟兽形状的“圆仔母”,也就是俗称的“鸡母狗仔”。
由于冬至面临阴阳交替,许多人深信吃下汤圆后就能快些长大,或许“吃了就会多一岁”的说法就是这样来的。南宋陆游亦曾写下“吃尽冬至饭便添一岁”之句。
然而,古人可不仅仅吃了几口汤圆来应景,他们还会运用汤圆来判定一个人的未来运势。例如,孕妇会将搓好的汤圆放到火炉前来烘烤,如果汤圆胀破了,就代表未来会生下男婴,如果汤圆没胀破,就代表她未来会生下女婴;另一种说法则是,拿一把汤圆放在筛子上,再两颗两颗、成双成对地拿出来,最后筛子中若只剩下一颗就代表生男婴,都没有剩下就代表会生下女婴。
据悉,古时还出现一说法:随意盛碗汤圆,每汤匙舀出两颗,最后已婚者一定没有剩下半颗,未婚者的碗中则会剩下一颗。另外还有嗜赌人士会运用汤圆来测验自己的金钱运,但结果当然就是见仁见智了!
虽然说冬至吃汤圆这一习俗,是家喻户晓,但在中国北方,多数人其实更习惯在冬至吃饺子,因此民间流传“冬至饺子夏至面”之说,而杭州人则喜爱冬至吃馄饨,浙江人则习惯在冬至吃荞麦面。在总认为冬至就要吃汤圆的人眼中,上述的习俗总显得特别了些。
当吃汤圆的习俗传承一久,鲜红、纯白又可爱的圆圆外观的汤圆,就被解释为“团圆”、“圆满”,正好迎合中国人热爱好兆头的心意,至今已成为中华文化中不可动摇的老习俗之一。
关于,冬至吃汤圆,大家怎么看?
一起,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