涅槃,梵文Nirvāna的音译,原意是指“吹灭”、“平静”,意译为“灭度”、“无生”。佛教将涅槃视为一种境界,认为世间本就充满疾苦,*就是痛苦的根源,*会导致轮回,而轮回是痛苦的,涅槃就是解脱,让人摆脱轮回,解脱自身。
图|佛教涅槃
婆罗门教对于*也是持否定的态度,解脱自身才能脱离轮回,印度奥义书中记载,解脱之后,人就不再进入轮回,进入神道,神道则不再轮转。但是奥义书和佛教对于涅槃和解脱的认知也有分歧,奥义书中说的解脱是建立在有我论基础上的解脱,而佛教思想中说的涅槃是建立在无我论基础上的解脱,这是观念上的不同。
一、佛教起源于印度,通过反对婆罗门教而兴起,以缘起论为中心,证得无我解脱佛教认为断除爱欲就是涅槃,摒弃它们也就不会产生烦恼。
《爱欲经》中记载,“避开爱欲,犹如不睬蛇头。”
这里的蛇头就是指烦恼,爱欲就是人生中的追求,彼岸指的就是涅槃,因此佛陀认为摆脱爱欲才是摆脱烦恼的关键。佛教起源于印度,通过反对婆罗门教而兴起,以缘起论为中心,证得无我解脱。
图|无我解脱
有学者认为佛教的涅槃是建立在无我论或者缘起论的基础上的,缘起论关注的是现实。在《争论经》中有人请教佛陀:““许多争吵、争论以及悲哀、忧伤和嫉妒来源于何处?许多骄傲、狂妄以及毁谤来源于何处?”
这些问题实际上问的是十二缘起中的”取“的来源,佛陀由果推因,将诸多问题的起因逆推到名色。名色的基础是诸色,没有诸色,就没有诸触,因此解决烦恼的关键是诸色。佛陀于是回答:“没有意识名想,就不存在名想,诸色便不存在,因为种种虚幻就是来源于冥想。”
佛陀认为,摆脱一切的贪恋,抛弃一切的爱欲,依靠一无所有便能达到至高的名想解脱。
佛教在实现涅槃的过程中,既没有神灵崇拜,也没有祭祀祈祷,而是通过内心智慧的观想来达到一种无所执着的状态。最初的佛教就是通过反对婆罗门而兴起的,因为佛教主张无我论,与婆罗门教的“梵我一如”的解脱有着本质区别。
原始佛教对于世间的一切都是持否定的态度,对世间表示厌离,这也体现出了涅槃的出世性。
佛教主张无我论,佛陀更以缘起论为中心,通过层层递进的分析,终于从无我中获得解脱,正是因为无我解脱的本质决定了涅槃的过程中没有神灵观念的成分。
图|诸法无我,诸行皆苦
原始佛教中尽管坚持无生,但与无生对应的绝非普通的自然生命死亡,如果死亡等于涅槃,那么自*就可以达到。从戒律中可以看到,佛陀是反对自*和他*。原始佛教的涅槃指的并不是生命死亡之后才可以证得的状态,而是于现世的修行中就能达到的境界。
佛陀坚持现世证得涅槃,追求的是心与慧的解脱,认为获得心解脱和慧解脱才是涅槃的实相。
二、一切事物的本质就是“梵”,认识到了梵,则不再有*,也就没有了痛苦佛教的涅槃观念正是根据奥义书中“解脱”的观念形成的,奥义书中的解脱思想是婆罗门教主流思想的核心内容。解脱观念和轮回观念是密不可分的,所谓解脱其实就是脱离轮回的状态。
关于轮回,奥义书中还提到了很多解释,如轮回状态的好坏和人生前的善恶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