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方人民的主食就是面食,面食之中馒头占据着重要的位置,特别是胶东一带的大饽饽,以其花样繁多跟制作的技巧,特别受欢迎。那馒头是怎么来的呢?
传说1:也不知道是哪个朝代,据说在皇宫里有一个太仆,太仆为人重义和善,宫中的侍卫大臣以及上下宫仆都很尊重他。话说这么一天,宫中娇生惯养的小王子腰挎佩剑正在后花园无聊地玩耍,溜达来溜达去就溜达到了正在给后花园井边新建的凉亭雕龙刻凤的工匠身边。负责雕刻的是一个年纪比较大的老工匠,小王子围着老工匠转了几圈后,突发奇想硬要老工匠趴在地上给他当马骑。老工匠也算是一方奇才,哪里肯让王子如此侮辱自己,所以任凭王子怎么呵斥 老工匠就是不肯。到最后小王子怒了,拔出佩剑指着老工匠,老工匠一见小王子发怒了,就开始伺机躲藏,谁知小王子死不罢休,追着老工匠歇斯里底的喊:“*!*!*!”俩人围着那口井开始转圈,最后小王子急眼了,眼看追不上老工匠,就直接跨到井上举剑刺向老工匠,没想到一步踏空,直接落到了井里。
老工匠傻眼了直接呆愣在原地,这一切正好被太仆看到了,太仆疾步过来拉住老工匠说:“这口井深不见底,小王子肯定是淹死了,你快到别处去,这里我来安排。”老工匠哭着谢过太仆走了。太仆思忖了片刻后,小跑着奔向大殿,向皇上启奏。皇上一听大惊失色,急派护卫队前去搭救,等打捞上来小王子早就一命呜呼了。
皇上大发雷霆呵斥道:“王子是为何落井的?”
太仆“扑通”一声跪倒在地,连连磕头道:“陛下,小王子一定要把老奴当马骑,老奴没答应,小王子便举剑刺向老奴,才失足落入了井中,老奴罪该万死!”皇上气得额头上青筋暴起来多高,也不再顾念太仆跟随他多年,一甩衣袖怒斥道:“来人!拖下去明日午时砍了!”说完气呼呼地走了,扔下了身后跪了一地替太仆求情的文武官员。
当夜,老工匠来到狱中,看押太仆的侍卫帮他打开狱门,便出去了放风了。老工匠拿出准备好的白面跟大锅,两个人连夜用白面做了一个跟太仆极为相近的头型,捏出眉眼画上五官,粘上马尾,又用稻草扎了身体,最后换上太仆的衣服。
到了第二天午时,侍卫假装吃力地驾着太仆的替身奔赴刑场,时刻一到,刀斧手一刀砍下太仆替身的脑袋,这时藏在脑袋里的一猪尿包猪血一下子喷溅了出来,宫人端着鲜血淋淋的假脑袋给皇上看,皇上这时气也消了一些,远远的一看那颗沾满血污的脑袋是太仆的,摆摆手这件事就算过去了。
到了晚上三更天,太仆跟老工匠在一个角落里会和,两人商议好了,各带着足够的金银,侍卫给牵出两匹好马,一起逃出了深宫内院。
两个人骑着马一路狂奔,逃出了很远,最后在一座深山里的古城停下来,为了维持生计,两个人就开了一家面馆,面馆开业时,两个人为了同时庆贺自己死里逃生,便做了各种模样的面头,取名馒首。为了招揽生意,他们贴出了一张巨大的告示,上面连写带画的详细解说了这种馒首为他们赦免了一场灾难,买这种馒首回家祭祀可以赎罪免灾,避祸得福。古城里的百姓看得津津乐道,纷纷抢购回家作为重要节日的祭祀品。
时间久了后,也不知道是谁开的头,就把这种祭祀品在祭祀完之后不舍得扔,就给吃了。于是慢慢的馒首就变成了祭祀完后的食物。再后来人们为了简单省事,就把馒首直接做成了半圆的球形,在上面捏起七个小孔穿上红枣条,这种方法既简单又好看。再后来,因为首跟头是一个意思,馒首也就直接被叫成了馒头。到了现代,馒头的做法就更为简单了,人们把馒头做好直接点上七个红点,算是七窍的标志。后来红点也没人点了,这就是我们现在见到的大馒头。
传说2:也有传说说馒头是诸葛亮发明的。说诸葛亮在协助刘备建立蜀国以后,为了平南蛮,亲率大军南征。在准备渡过泸水时,就见水面瘴气弥漫,水势湍急且水中有毒将士们沾水即死过不了河。此时诸葛亮的亲信手下就提出了一个迷信的方法:就是*死一些南蛮的俘虏,用他们的头领祭祀河神,只有这样才能保大军安然渡河。
诸葛亮不忍*那么多人去祭祀,就想出了一个补救的方法,用白面做成人头的摸样,里面再包上牛羊肉馅,取名 “蛮首” 这样来代替真人头祭祀,糊弄河神。当天晚上,诸葛亮身披八卦道袍,在泸水河畔摆出香案点起香烛,香案上供奉白羊黑羊各一只,中间摆放了七七四十九个 “蛮首”,到了午夜三更天,命令手下把祭品全部抛入了河中。
等到了第二天,只见河面上云开雾散,水势平稳,诸葛亮带领大军平安地渡过了泸水河。
如此一来,人头形的 “蛮首” 可避瘟疫的消息很快散播开来,泸水附近的百姓纷纷效仿,把 “蛮首”当作节日祭祀品。就这样把这种面食的技术保留了下来,等流传到了北方,蛮首的做法也简单了很多,而且人们总感觉“蛮首”这个名字渗得慌,由于可以食用,人们就把“蛮”改成了“食”字旁的 “馒”,“首”跟头是相同的意思,也就把“首”改成了“头”,也就是现在我们说的 “馒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