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南方日报
仲夏时节,广州草木葳蕤、花开成海。
98年前的6月20日,也是这样一个夏日,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闭幕。这次会议正确估计了孙中山的革命立场和国民党进行改组的可能性,决定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加快了国共合作的步伐,掀开了中国革命崭新的一页。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广东是大革命的策源地、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斗争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回望这段历史,广州书写了光辉的一页:1920年秋,广州的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已经成立;1923年4月,中共中央从上海迁驻广州,同年6月12日—20日在广州召开中共三大;国共合作实现后,中国共产党人在广州主持举办了六届农民运动讲习所,培养大批农运骨干;1925年,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一场轰轰烈烈的工人运动席卷广州和香港两地……
历史选择了广州。
中共中央机关曾南迁广州
走在广州市越秀区新河浦路上,三栋中西合璧的老建筑引人驻足,中间那栋便是中共中央机关旧址——春园24号。1923年,正是在这里,中共中央筹备召开中共三大。
那年春节刚过,中国共产党主要创始人和早期主要*之一陈独秀、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先后来到广州。中共三大召开前,全国各地的代表分批秘密赴粤,其中*从上海乘船辗转来到广州入住春园,李大钊、蔡和森、张太雷、瞿秋白、向警予等人也陆续到达。
中共中央机关为何要南迁广州?
1923年初,孙中山从上海返回广州,成立大元帅大本营,重建广东革命基地。考虑到广州的政治环境和各方面的条件有利于筹备和召开中共三大,同时也便于和孙中山、国民党联系接触,推进国共合作,因此中共中央局也决定迁往广州。
中共中央机关在穗期间,广东党组织积极协助和配合中央局各项工作开展。值得一提的是,广东党组织是中国共产党在国内最早建立的六个地方组织之一。
清晨,位于广州市起义路素波巷的广州市第十中学从宁静中醒来。操场旁,一栋小楼正被围蔽修缮。这栋小楼是广东省立宣讲员养成所遗址,是广东早期党组织的一个重要活动场所。
“广东是中国第一代产业工人的诞生地、近代革命思潮传播较早的地区,具备建立党组织的良好条件。”曾主持编写过《中国共产党广东地方史(第一卷)》的省委党史研究室原主任、省委党校教授曾庆榴告诉记者,现有史料显示,早在1920年,共产国际远东局负责人维经斯基就派代表米诺尔和别斯林到广州,开展建党活动,
起初,米诺尔和别斯林在广州组建“广东共产党”“共产党广州部”,但成员多数是无政府主义者,这背离了共产国际的初衷。据中共一大档案文件《广州共产党的报告》记载,1920年底,陈独秀来广州开展建党工作,他和共产国际代表维经斯基都认为,必须摆脱无政府主义者,建立“真正的共产党”。后来,无政府主义者认识到自己并非共产党的“同路人”,于是宣布退出共产党组织。
1921年春,陈独秀、谭平山、谭植棠以及米诺尔、别斯林等人对广东早期党组织进行改组。中共一大召开后,广东早期党组织“升级”为中共广东支部,先后吸收了阮啸仙、刘尔崧、杨匏安等人入党,党员数量不断增多。到了1922年6月,广东支部有党员32人,按照中共中央的决定成立了中共广东区委。
马克思主义也较早在广州传播。从1918年开始,中国共产党早期优秀的理论家和革命活动家杨匏安扎根广州,其撰写的《马克斯(后译“马克思”)主义》一文是华南地区最早系统介绍马克思主义的文章。陈独秀创办的省立宣讲员养成所,将教学内容和培养目标与党的理论、宣传工作紧密联系,打上了马克思主义的深刻印记。
一度成为工人运动指挥中心
与广州沙面隔涌相望的六二三路上,矗立着一块刻有“毋忘此日”的石碑。这块“沙基惨案烈士纪念碑”见证着中共三大召开后的一次工人运动高潮。
提起中国工人运动,人们都会谈到全国劳动大会。也许很多人不知道,第一、二、三次全国劳动大会都是在广州召开的,中华全国总工会也是在广州成立的。
因此,广州曾一度成为中国工人运动的指挥中心。
上个世纪20年代初,广东党组织通过创办宣讲员养成所、开办广州机器工人补习学校等,不仅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进一步传播,还推动了先进知识分子与工人运动的结合。
罢工斗争的“怒涛”很快涌来。
1922年1月12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香港海员大罢工爆发,当时中共广东支部发表《敬告罢工海员》,坚决支持并鼓励海员坚持斗争。最终,大罢工取得胜利。
1925年,五卅惨案发生后,为支援五卅运动,经过对当时局势的认真研究和慎重考虑,中共广东区委决定发动省港罢工。6月23日,广州工人和各界群众约10万多人举行游行示威,经过沙基时遭到英国、法国军舰炮轰,50余人当场死亡,重伤170余人。
“沙基惨案”激起民族愤慨,斗争激情愈发高涨。到6月底,省港罢工人数达25万。为加强对罢工的领导,中国共产党发动工人代表在广州举行省港罢工工人代表大会,大会选举苏兆征、李森等13人组成省港罢工委员会。
省港罢工委员会提出“凡不是英国货、英国船及经过香港者,准其直来广州”的“单独对英”原则,并组成了2000多人的工人武装纠察队,到各港口驻防,限制珠江口一带的帝国主义经济活动,英帝国主义受到了沉重的政治和经济打击。
1926年10月10日,中共广东区委发表《为省港罢工自动的停止封锁宣言》,省港罢工委员会也发表《停止封锁宣言》。这一天,广州市30万民众举行盛大集会,拥护停止封锁、结束罢工的决定,至此,省港大罢工宣告结束。
此次罢工坚持16个月之久,迫使港英当局调整其统治政策,逐步减轻对华人的歧视与压迫。省港大罢工在中国工人运动史上是空前的,在世界工人运动史上也属罕见。
培养出大批革命“文武全才”
从广州地铁农讲所站出来,走到中山四路42号,可以看到一组红墙黄瓦、古朴庄重的建筑群。在建筑群门楼正中,悬挂着刻有“*同志主办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的横匾,这些字由*题写。
为适应农民运动发展的需要,1924年7月—1926年9月,在彭湃、罗绮园、阮啸仙、谭植棠、*等中国共产党人的主持下,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以下简称“农讲所”)连续举办六届,培养了约800名农民运动骨干。
农民运动的火种,似星星之火一般,从这里播散至全国。
1926年5月至9月,由*担任所长的第六届农讲所在番禺学宫开办,是办学时间最长、招生规模最大的一届。*为学生讲授了《中国农民问题》《农村教育》和《地理》等课程,指导学员研究中国革命和农民问题。
在农讲所旧址纪念馆,陈列着一份第六届农讲所的课程表。课表上共有25门课程,*、彭湃、萧楚女等也进行授课。其中,萧楚女是第六届农讲所唯一一位专职教员,讲授《帝国主义》《社会问题与社会主义》等课程。
农讲所将学习和研究中国农民问题作为中心,注重国民革命和农民运动的理论及方法。同时,十分注重军事训练,军事课程占总课时的三成。农讲所设立军事训练部,对学生进行长达10周的正规训练,学生学习射击、刺*和各种战术动作,还到兵工总厂进行实弹射击。如此一来,第六届农讲所培养出来的学生称得上“文武双全”。
在农讲所的教学中,还十分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员们去到韶关曲江县农会、海丰进行实习调研。为帮助学生研究各省农民问题,农讲所还成立13个农民问题研究会,对拟定租率、田赋、农村组织状况、农民观念等36个项目进行调查,并形成调查报告,后被*编入《农民问题丛刊》。
包括第六届学员在内的农讲所学员,后来作为农民运动特派员或者回到原籍,发动、领导农民运动,有力地推动了国民革命。
在广州农讲所的影响下,全国各地纷纷效仿举办农讲所。据不完全统计,1925年—1928年,广东、福建、江西以及两湖地区等,先后举办了40多个农讲所或农训班。这些农讲所和农训班,培养了成千上万的农民运动骨干,有力推动了全国农民运动不断蓬勃发展。
在工农运动的熊熊烈火中,中国共产党的力量不断发展壮大。1925年中共四大召开时,共产党员共有994名,至年底党员人数达到1万人,到1927年中共五大召开时,党员人数已发展至5.79万人。
南方日报记者 王聪 刘佳荣 钱明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