乞巧节由来已久了,《孔雀东南飞》里有诗句“初七及下九,嬉戏莫相忘。”至少从汉代就有了。
但小时候总觉得七夕不算个节,还不如“二月二”有味道。二月二吃炸豆,还能吃一顿扁食。七月七也能吃扁食,但那是女孩子的事,每年这时候地里活儿正忙,母亲哪有空闲落落我?看着胡同里七个小闺妮张罗着包扁食,听见她们在远处问答:摘了几样花了?京瓜花,笋瓜花,豆角花,梅豆花,茄子花,黄瓜花,丝瓜花。够了、摘够了。又是商量着每人兑多少面、多少油盐,谁家奶奶有空闲,在谁家包扁食……自己心里急急慌慌,没着没落。多久没吃扁食了?好像从过了“端午”还没再吃过。去央求母亲:娘,人家二妮、梅格她几个都吃扁食嘞!我也想吃。
你想吃你包去啊?我没空落落这,地里棉花杈子都长疯了。
那人家她几个小闺女咋吃?
你恁馋,你咋不托生个小闺妮……
最后听着隔壁那几个小女孩大声囔囔着谁吃着针尖了,谁咬着针鼻儿了,心里更空落了。只好听奶奶摇着蒲扇讲那许多遍的牛郎织女的故事。又遗憾自己院子里没有葡萄架,要不然躲在下面,也能听听牛郎织女见了面说的啥……
不知何时七夕由乞巧节逐渐过渡成“情人节”了,我想原因大致有这样几条:一是商家的炒作;二是西方文化的“入侵”;三,物质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相对于过去,现在的物质生活提高了很大一截,过去吃一顿饺子像过年,吃不饱的情况下,谁还有心思浪漫去。
壹点号 丁举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