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时,大熊猫称为貔貅,象征意义是骁勇之士,是猛兽与猛虎一样都是勇敢战士的代称。《史记·五帝本记》:“炎帝欲侵陵诸侯,诸侯咸归轩辕。轩辕乃修德振兵,治五气,抚万民,度四方,教熊罴貔貅虎,以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言教士卒习战,以猛兽之名名之,用威敌也”。貔貅皮因此也被认为是骁勇的象征,成为皇家贡品。
唐朝时把大熊猫称为白熊,被视为和平的“义兽,武则天时期作为和平使者被赠送到日本。公元685年武则天最早把大熊猫赠送给日本。公元685年,垂拱元年9月18日巳刻时分,长安宫廷卫队和两个驯兽人簇拥着两只宽敞高大、披红戴花的兽笼,乘着驿传快车,从长安出发,向东疾驶。一行前往扬州,登上海船,随同日本遣唐使,漂洋过海前往日本。这次武则天赠给日本天武天皇两只“白熊”和70张毛皮。
古时候大熊猫也被称为“食铁兽”。 据记载,晋朝郭璞注释《尔雅;释兽初集》:“似熊、小头、痹脚、黑白驳能舔食铜铁及竹骨。” 清朝 袁枚《新齐谐》:“房县有貘兽,好食铜铁而不伤人,凡民间犁锄刀斧之类,见则涎流,食之如腐。城门上所包铁皮,尽为所啖引。”
大熊猫在古代被称为“食铁兽”的原因,有学者认为是因为它常到民居觅食,舔食炊具,甚至用强有力的牙齿咬坏炊具,因而得名。还有一种说法是大熊猫在无盐可食的情况下,就会闯进村民家舔食铁锅里残存的盐分,村民们不了解大熊猫的习性,误以为大熊猫在吃铁,从此便得名食铁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