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哀顺变的下句是什么,节哀顺变的上一句

首页 > 文化 > 作者:YD1662024-08-26 15:01:11

他们的所作所为或许不值得原谅,但他们在何时何地各种情境下做出的某些事情却是值得研究的。

没有谁生下来便是罪恶的化身,也没有谁生下来就以伤害他人,危害社会、民族和国家为目的,他们终究是因为某些原因而被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

虽然他们的所作所为可能不是自己所能掌控的,但他们却是行为的主体,他们必须承担犯下罪恶的代价。

然而就研究历史的态度来说,对于罪恶的历史人物也不应当带着既往的主观刻板认识去研究,要根据历史事实从多角度做客观评价。

人们对于历史难免是要做价值评判的,这也是历史作为前车之鉴的意义所在。

随着时代的改变,人们对历史人物的价值评判也在发生变化,但无论怎样的变化,都应当结合其时代和社会做出客观而精准的评判。

对于历史和历史人物,不要急于定义,只要做到精准的描述而做出客观的评判便可。

国人文化中有尚古的传统,也有重视历史的传统。

重视历史就更应当尊重历史,不以意识形态或主观情绪的因素否定历史。

国人重视历史是有好处的,至少在面对领土和主权冲突的时候可以有理有据地拿出史料来证明某块领土、领海自古以来就是其固有的。

即便历史很难被客观地看待,还是应该理性平和地尊重历史,对历史既怀有温情与敬意,也怀有客观和公正。

听惯了诸多怀才不遇的历史人物的故事,总会觉得社会上有太多郁郁不得志的有才之人。

他们读过很多书却活得很失败,他们在书本的理想世界和生活的现实世界之间苦苦挣扎,因为书本和生活的不兼容而闷闷不乐,因为理想和现实的落差而苦恼。

按照每个人对自我的期望来看,世界上失败的人的确不少,但真正读书很多而又活得失败的人却没有想象的那么多。

很多人不过读了几本书就觉得自己饱读诗书,满腹经纶了,而生活上的不如意又会让他们对自己读书这件事情产生怀疑,甚至于对自己产生怀疑。

在这种生活的不如意和理想与现实之间的不平衡中,他们尝试在古人身上寻找慰藉。

很多人都听过诸多古人怀才不遇的故事,于是当他们面对生活的不如意时,就会将自己代入到古人的境况中。

节哀顺变的下句是什么,节哀顺变的上一句(5)

然而实际上的情况或许并非如此,其实他们也没读多少书,他们的失败也不一定是真实的,他们和古人所面对的境况也不一样。

但凡一个古人因怀才不遇而留名青史,他的才华必定不是假的,他们只是受时代和社会条件的限制而无法施展才华。

在以自然经济为基础的古代社会,大多数人都籍籍无名地消失在历史的烟海中了,而一个真正因怀才不遇而青史留名的人,绝不可能是平庸之辈。

一个人在古代社会要想实现成功多半要考取功名,走上仕途,而现代社会则不然,成功的路径太多了。

在现代社会,一个稍有才华的人基本是都可以通过各种途径走向成功。

对于一个真正有才华的人来说,理想的实现可能不会太简单,但要消除生活和物质上的不如意绝非难事。

而那些自认为读书很多却又因为生活上的不如意觉得自己很失败的人多半都是“满壶水不响,半壶响叮当”的一类人。

他们不是书读得太多,而是书读得还不够。

他们本以为读了书就可以实现理想,再不济也可以满足生活和物质上的需求,但现实却并非如此。

其实他们本就没有读过多少书,而期望又过高导致无法达成,于是他们甚至可能觉得读书无用。

儒家思想教育古人读书是为了做到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而以此目标的读书人却很少,以至于王阳明说读书是为了做圣人的时候还被人嘲笑。

本来的圣贤之书变成了功利之书,社会理想被升官发财的个人*所掩盖,于是读书这件事情变得功利化了。

对于真正爱书之人,将读书这件事情功利化本就偏离了读书的初衷,读书是一个塑造自我和充实精神的一个过程,而不是追名逐利的途径。

名利只是通过读书而成就自我的副产品,并非必然的结果。

物质上的需求即便不读书也能实现,或许不读书也就不会对自己有那么大的期望了,而读书读得不够反而会让人误入歧途,所以何必将读书与物质追求画上等号。

从世俗的眼光来看个人,读书可能真的没有用。

节哀顺变的下句是什么,节哀顺变的上一句(6)

人们往往只能看到他人在名利上的成就而无法看到他人在精神上的收获,于是在物质上贫乏的人在世俗之人眼里就成为了失败者。

不同的人其成功的标准总是不同的,也是复杂的,因为生活在社会上的人们,既不能完全以自身的标准来看待自己成功与否,也不能完全以外界的标准来衡量自己成功与否。

当然读书很多而又失败的人总还是有的,只是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多。

没有哪个社会能够保证每个人都实现自己的期望,总有人郁郁不得志,也总有人难以取得理想中的成功。

这个社会的竞争是十分激烈甚至是残酷的,一个人要走向成功多半要通过竞争。

世界上是有人生来就不喜竞争的,他们也不是没有能力,他们只是单纯地不愿意参与竞争。

然而生活的压迫却又使他们感到困惑,他们的确是极有才华,但他们不愿意去参与竞争,所以无法达到世俗对成功的标准。

在社会中的人们,即便精神上再充实也难以完全忽略他人和社会的看法,人终究是社会的人,也难免为社会意识所左右。

成功对于自己来说其实就是一种满足,包括精神和物质上的双重满足,而从世俗的角度来看,成功更偏向于物质上的满足。

在他人眼里,物质上的充盈是实实在在,精神上的充实却难以琢磨。

不是所有人都能够著书立说的,也不是所有人都善于表达,有些精神上的充实只有自己才能感受到。

那些不喜竞争和不善于表达的人难免被世俗视为失败者,这种社会意识的评价有时候会让人对自我产生怀疑。

一个人对自己产生怀疑并不代表其内心不够坚定,精神不够充实,因为作为社会人的他们或多或少都会被社会意识所影响,更何况其至亲之人的世俗看法。

节哀顺变的下句是什么,节哀顺变的上一句(7)

读书最好伴随着思考,不然容易陷入迷茫与困惑。

有些人书读得不多,却想的太多,胡思乱想是很容易走火入魔的。

笔者或许便是此类人,书读得不多,但想的着实不少,还不干实事,所以时常在匮乏、无聊和焦虑的痛苦中挣扎。

现代社会为人们提供的走向成功的途径已经很多了,却还不够全面和完善。

有些人的确是人才,但他们却不喜竞争,但在这个以竞争为走向成功的途径的社会就很难施展自己的才华了。

所谓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千里马重要,伯乐也重要。

有些人有能力,但不擅长展现自己,不愿意参与竞争,于是只能在现实中郁郁不得志而籍籍无名。

这是不完美的社会的一种无奈,当然也没有完美的社会,但社会总是向着更完美的方向进步的。

或许有一天,社会便发展到物尽其用,人尽其才的地步了,人们对于自我和社会的怀疑也随之减少了。

从现今的社会阶段来看,社会提供了让大多数人都是实现自身价值的途径。

那些自认为读书很多而又感到失败的人应该想想自己是否自视过高了,也应该认识到读书和成功本就没有直接关系。

读书是成就自身的途径之一,成功是自身成就的展现,但成功不是读书唯一的展现,读书也不是成功唯一的途径。

那些觉得自己读书很多却很失败的,还是好好想想自己到底读了多少书,是否足以支持自己走向成功。

如果觉得自己读的书还不够多,也不足以支持自己走向成功,要么放弃读书,要么继续读书。

节哀顺变的下句是什么,节哀顺变的上一句(8)

上一页123下一页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