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安排妥当后,孟郊开始出外漫游。俗话说,“儿行千里母担忧”,儿子又何尝不牵挂家中的母亲呢?外出漫游的孟郊无时无刻不在挂念家中的母亲,他算着,萱草也开花了好多次,想象着母亲对自己的思念,孟郊写下了《游子》这首感人肺腑的诗:
萱草生堂阶,游子行天涯。慈亲倚堂门,不见萱草花。
这首诗并不为大众所知,但是它同样写的非常好,符合孟郊一贯的写作风格,至情至性,画面感十足。
《游子吟》中的母亲,在儿子临行前,为儿子密密的缝补衣服。而《游子》中的母亲,则是日日倚靠在堂门前,等待儿子的归来。即便是孟郊临行前,在堂前种满了萱草花(忘忧草),但再多的忘忧草,也阻挡不了母亲的对儿子的担忧和思念。
这两幅母亲的画面,哪一幅不令人肝肠寸断呢?
正是孟郊和母亲这种深厚的母子感情,让他写出这种流传千古的佳作。
但是文史界对《游子》这首诗的作者存在质疑,还有一说是此诗为聂夷中所作。
母亲的鼓励让孟郊重新振作,考中进士。孟郊写这首诗时,恐怕已经暗暗下定决心,考取功名,出人头地,让母亲能过上好日子,母子从此不再分离。
41岁时,孟郊离开母亲,前往京城应试,这一去就是2年。在应试期间,他结识了小自己17岁的韩愈,韩愈被他的才华所吸引,和他成为好友,奈何孟郊时运不佳,两次应试都以失败告终,不得不回到家中。
回到家中的孟郊,势必会遭受周围人的冷嘲热讽,已经40多岁的他万念俱灰。但裴氏并没有责怪自己的儿子,她时刻的相信着儿子,并鼓励孟郊重新振作。如果连母亲都不相信自己的儿子,全天下还能有谁相信他呢?
公元796年,在母亲的鼓励下,46岁的孟郊再次赴长安参加应试,这一次,他没有辜负母亲的重托,终于考中进士。开榜的那天,他开心的像个孩子,骑着马狂奔,尽情的欣赏着长安城的美景。随后,他写下了一生中最欢快的一首诗《登科后》:
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