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念,从哲学上讲是通过长期反复不断寻找的过程,而得知自己内心真实的需求,同时自身的观念又被这种需求束缚,相互作用不断上升的过程。
我对执念的解读是中性词,有利也有弊。当你认准正确的目标,愿意为之付出所有,这时的执念是褒义词,是一种良好的品质;利与弊之间隔着一个“度”字,当超过这个“度”字,便成为执念太深的人,此时的执念便成了“魔”,它是贬义词。
图片来自网络
02 我们该如何与执念相处?
▎ 有利的执念无疑是一个良好的品质,并不是人人都能拥有。有的人为了心中认定的(有利)执念,哪怕献出生命也在所不惜。
两弹元勋邓稼先在没有资料,缺乏试验条件的情况下,挑起了探索原子弹理论的重任。后来又参与研制了氢弹,并于原子弹爆炸后的两年零八个月试验成功。
邓稼先总是在最关键、最危险的时候出现在第一线。例如,一次,航投试验时出现降落伞事故,原子弹坠地被摔裂。邓稼先深知危险,却一个人抢上前去把摔破的原子弹碎片拿到手里仔细检验。
那句“你们还年轻,你们不能去!”这是邓稼宪对核事业的执念。
邓稼先(图片来自网络)
人类第一次登上海拔8848.43米珠穆朗玛峰的壮举,也许不是有记录的1953年5月29日著名登山家新西兰人埃德蒙•希拉里以及尼泊尔的夏尔巴人丹增•诺尔盖,而是1924年6月8日在第二次冲顶珠峰时壮烈牺牲的英国著名登山家乔治•马洛里。不仅如此,马洛里在回答记者“为何想要攀登珠穆朗玛峰”提问时,他回答“Because it's there!”(因为山就在那里!)
“因为山就在那里!”这是乔治•马洛里对山的执念。
喜马拉雅山(图片来自网络)
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无论是邓稼先还是乔治•马洛里,在各自的领域里,他们都是引领者,是佼佼者,为了心中的执念,历经磨难终不改其志,无怨无悔奉献毕生,影响了一代又代人。这是(有利)执念的力量。
▎当然事物都有两面性,有利的一面,必有其弊的一面,中间隔着一个“度”字。当超过这个“度”字,便是执念太深,此时的执念便成了“魔”。
徐志摩和张幼仪之间没有爱情,离婚前,张幼仪就像张爱玲笔下的白玫瑰,是徐志摩眼中那一粒粘在衣服上的饭粘子,迫不及待地要擦拭掉。在徐志摩眼里,张幼仪是一个无趣的女人,既没有林徽因的优雅和满腹经纶,也没有陆小曼的风情万种,是父母强加给自己的包袱。
林徽因(图片来自网络)
那时的徐志摩在人前是谦谦君子,是文雅风趣的诗人;唯独对张幼仪冷酷到了骨子里。他曾指着张幼仪身上精心准备的衣服说:“瞧你这寒碜样,和你走在一起真让人丢脸”。当张幼仪晕机,他撇过头捂着鼻子说:“乡下土包子!”。当张幼仪告诉他*了,徐志摩立刻说:“把孩子打掉”。
“寒碜样”、“让人丢脸”、“乡下土包子”是当时徐志摩对婚姻里张幼仪的执念,已深到骨子里,她成了他的魔。
张幼仪(图片来自网络)
▎一个执念太深的人怎么办呢?
佛说:“苦非苦,乐非乐,只是一时的执念而已。执于一念,将受困于一念;一念放下,会自在于心间。”
无论是痛苦还是快乐,都是因为人的*所决定的,当人执着于自己的*,必将受困于它,也注定逃不开自己心魔的掌控。但当人懂得适时放下心中原本不肯放弃的执着,断掉束缚自己的枷锁,便能轻松自在的活在尘世之中。
离婚后的张幼仪,独立坚强,通过自己的努力在金融业屡创佳绩,并成立自己的公司,生意做得风生水起。张幼仪也得到了那个曾经无比嫌弃她的男人的赞扬。
徐志摩在给陆小曼的信中写道“张幼仪有志气,有胆量,这两年进步不小,什么也不怕,哪一天她没准丟几个炸弹,惊醒鼠胆的社会,你们就看着吧!”从这个角度看,此时的张幼仪已不再是徐志摩的魔,他对她已放下。
徐志摩(图片来自网络)
结束语:执念于我们既有“利”也有“弊”。对于有利的执念,就要像孔子回答子贡说“因为我们太理想化了,世俗社会无法理解和容纳,我们应该面对社会有所妥协。”的那样:
“君子的志向和理想,就是提高自我修养,整顿社会的纲纪,让混乱的世界变得有序,让不合理的地方可以纠正。这是我的专业和志向,这不能去妥协,也不该去讨好。”
但对执念深的人要懂得“人生是没有什么非要做不可以的,也没有什么不可以放弃的”。适时放下,既是放过自己,也是放过别人。放下是为了更好地前行,人生苦短,有什么过不去的呢?
文章作者简介:点亮自己的灯,退休后通过阅读品味人生百态,愿我的文字能温暖到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