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意思,我浅谈一下自己的看法,文學的流行一看作家個人的努力,也要看歷史進程啊!
一代有一代之文学,首先这是王国维的观点,这个嘛,我觉得诗歌在古代正统文人观念里,诗相对比较高。词和曲,文人不一定认同。你去看王国维那段话原文后面部分,就知道了。
近代大学者王国维说:“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汉之赋、六代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独元人之曲,为时既近,托体稍卑,故两朝史志与《四库》集部,均不著于录;后世儒硕,皆鄙弃不复道。”
那么,如果是一代文学,不能简单看当时人的看法,也要考虑这种文学文学史的地位,文学的生命力,有时候,也要考虑文学是否被赋予了时代精神,唐诗就是有“盛唐气象”
下面看看林庚先生的观点与看法“盛唐气象所指的是诗歌中的蓬勃气象,这蓬勃不只由于他发展的盛况,更重要的乃是一种蓬勃的思想情感所形成的时代性格,这时代性格是不能离开那时代而存在的。盛唐气象因此是盛唐时代精神面貌的反映。”从这段话来看,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谈论这个问题,一个是什么样的时代赋予了盛唐的精神面貌?文学史,尤其是古典诗歌角度如何去看待盛唐气象?简单说,唐诗发展肯定有之前朝代永明体和宫体诗的探索,也有唐朝自己的精气神!
具体探讨,详见本人拙作。
如果是今天,大部分文学体式已经很完备了(也许以未来看看,还会有新兴文体出现),但是,古代文学来看,古诗词,小说,戏曲等等都是逐渐发展,探索,完善的。你指望“盛唐气象”被词和小说,戏曲承载?
我觉得不仅仅是有大王朝的代表文学,还有小的时代的文学代表。东晋玄言诗,晚明小品文等等,小的历史时期的可能也有“一朝之文学”这样解释可能,还是不够。毕竟,文学虽然有自己的“歷史進程」,但是不能简单归纳于文学自己的发展规律。
我把文学观念当作一种特殊的“思想观念”,这种观念固然自己会发展,也会受到当时其他思想观念影响,比如,东晋的玄言诗,作为一种文学,可能真的比较失败,“淡乎寡味”。但是,玄言诗,对于陶渊明和宋诗的理趣,一定是有影响的。陶渊明诗歌,也是把哲理入诗,但是不是生硬加入,而是让你读完有一点点回味的感觉,而宋诗是从生活里普通事情入手,读完以后再咀嚼还有“理”的余味。(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但是,魏晋南北朝文学的大趋势不是淡乎寡味,而是“错彩镂金”,“诗赋欲丽”。这样,玄言诗和陶渊明都是被流行思想影响到的。
这是一个例子,再举一个时代文学的例子,我最近在复习明清文学,看了《牡丹亭》和《西游记》,我瞅了瞅背景,都有王阳明的理学的影子,晚明那股奢靡之风,不是人家什么地主阶级什么的,是因为作为“意识形态”的朱熹的理学过分强调道德,压制人的个人*。继承王阳明思想的泰州学派部分人,是反对“意识形态”的。你看看李贽更是离经叛道。李贽“吃饭穿衣就是人伦物理”鼓励了小品文里面那股对于衣食住行的追求,虽然说是拨乱反正,但是可能有点矫枉过正,影响力也还不够。戏曲,小说是从“俗”文学角度鼓励人们反叛理学意识形态,而小品文是少数知识分子的自弹自唱,自娱自乐。
其实,我们也要考虑文学的雅与俗,其实,“雅”与“俗”会相互转化,魏晋之前,貌似文学至少是不被重视的,司马相如更像是汉武帝的弄臣。你写诗很好,唐代也许地位很高,之前朝代这种事未必。“雅”文学在这里指的是当时时代推崇的文学样式,多半是社会上层推崇,而“俗”文学,一定程度上更加接地气,更多的人能接受。代表这个时代气息,那么问题来了,是“雅”的少部分人和“俗”的大部分人更能代表呢?(这问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最后,再考虑一个问题,“时代之文学”你是考虑这个“时代”更多,还是考虑“文学”自身更多呢?如果完全去考虑文学自己的轨迹,路径,那么用时代划分不合理(唐诗和宋诗都很优秀就是个例子,明代也有优秀的戏曲“牡丹亭”)。关于这个问题,我问过学习历史的朋友,如果专门研究一个制度,因为朝代隔断,而是看这个制度自己发展的轨迹,可能这个朝代前期和后期区别极大,不会因为一个朝代就被归为一种类型之类的。历史尚且如此,文学研究更加应该重视文学本身的轨迹,而不是被一家一姓的封建王朝所妨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