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月开真馆,宸游薄太霄。
躬行原庙礼,更作蕊宫朝。
——宋·宋庠
中国古代有“三元节”的说法,分别是上元节(正月十五),中元节(七月十五)以及下元节(十月十五)。上元节和中元节至今仍是比较有活力的传统节日,尤其是上元节,也就是元宵节,更是与春节、清明节等并列,被认为是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但相比较而言,同样位居三元节的下元节,如今却已经少有人知道,只在少部分乡间里聚中还保留着一缕余绪。
一、道教的三官信仰
要说下元节或者三元节,首先要讲到的便是道教的三官信仰。三官,也就是天官、地官和水官。天、地和水,这是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中最为重要的三种环境要素。在远古人类的认知当中,自然界的万事万物都有着神灵的主宰,而生活中最为重要的天、地和水,其主宰神灵自然也是无比强大的。所以远在道教产生之前,远古人类就已经产生了对天、地、水的原始神灵崇拜。这些原始的信仰在国家出现以后,逐渐形成相应的正式制度,成为国家权力的组成部分。像周礼当中,就有正式的祭天、祭地、祭水的仪式,都是周天子参与的重大仪式。祭天仪式要点燃篝火,要让木材燃烧的烟气上达天空;祭地的仪式往往就要宰*牺牲,然后将牺牲埋到地里,让大地之神能够享受到血食的供奉;而祭水的仪式往往就是将供品沉入水中,供奉给水神。
三官的信仰从原始的全民的自然崇拜,经过了国家意志的加强,自然在民众的心中有了更普遍而深刻的印象。早期道教产生之后,就利用了民众当中已经广泛存在的这种认识基础,构建自己的宗教理论。道教将天、地、水三种自然环境要素进行了人格化的改造,并在道教的神仙谱系中给予了极高的地位,这就是所谓的天官、地官和水官。既然是宗教理论,要吸引信众自然要将三官和普通人的生活联系起来,于是三官就有了各自的执掌,天官主管赐福,地官主管赦罪,水官主管解厄,这都是人在日常生活中的常见诉求。此外,三官也渗透到道教的宗教仪式当中,比如早期道教中治病禳灾的仪式就叫“三官手书”,也就是把信众的姓名以及请托、认罪等诉求一式三份写在纸上,分别投入山上、地下以及水中,用这种方式表达对天、地、水的祈祷。
再后来北魏时期的道士寇谦之,提出了三元的概念,把三官祭祀的时间固定下来。所谓三元,就是上元正月十五,中元七月十五,下元十月十五,这三天被认为是天、地、水三官的生辰。三元本来是道士们的节日,后来逐渐扩展到一般信众,再后来到唐玄宗时期,玄宗笃信道教,遂下令三元节都内禁屠三日,并展开大规模的斋醮活动。三官各有庞大的曹属,每年对应的三元节,三官都会分遣各曹属吏巡行天下,记录人们的言行,然后上天汇报。所以人们对三官的祭祀,也包含着希望三官能够多言好事,能解厄赐福的诉求在里面。
二、下元节的节日习俗
下元节是道教三官中水官的诞辰之日,水官主管解厄,也就是生活中各种灾病、不顺遂的困难。所以传统上来说下元节的主要习俗便是道教主持的斋醮仪式,以及民间祭祀水官,祈求解厄,后来还发展出了祭祀亡灵、祖先的习俗。另外,民间也有水官为道德天君即太上老君的说法,太上老君的炼丹炉非常有名,于是后来就被附会成了炉神,被所有与炉有关的行业,比如铁匠,尊为了祖师爷。所以下元节这一天,也是一些行业祭祀炉神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