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古代很长一段时间里,道教都是官方认可的重要本土宗教,下元节也是官方认定的法定节日,像宋代还有三天的假期,以及都内禁屠等规定。但到了近代以来,随着道教本身的式微,以及现代科技对这种原始的自然崇拜的消解,三元节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冲击。但上元节、中元节除了对天、地这些自然神灵的崇拜之外,还有儒家、佛家信仰的加持,同时也有一些传统社会伦理方面的内涵,比如上元节的团圆,中元节的孝顺等等。相比较而言,下元节除了道教的水官信仰之外,其它内涵就比较薄弱,所以受到的冲击尤为明显。现在,还能偶然在乡间得见的下元节习俗,大致有这么几种。
首先是传统的祭水习俗。这种习俗在现在福建的莆田一带还有遗存。当地人民一般会选在下元节这天的傍晚,在田头上摆上贡桌,上面摆上贡品,然后还要在田头上插上香,祈祷水神保佑。
其次是祭祀亡灵、祖先的习俗,这一习俗留存稍广一些,在福建莆仙地区、山东邹县、湖南宁远等地方还能零星见到。比如福建莆仙地区,有些人家会在下元节这天,在房前的空地上支上贡桌,摆上锡箔纸做的银元宝等贡品,还要让小孩子把香插成稻田的样子,称为“布田”,这是当地祭祀亡灵的一种仪式。
再次,在浙江温州一带留存着十月十五祭祀“杨府爷”的习俗,在当地的林家塔村有杨府爷刀轿巡安活动。杨府爷的身份来历颇为复杂,当地石刻文字可以追溯到唐朝,但也有民间传说附会到宋代杨家将身上的。温州一带靠水,不论是水田还是捕鱼,当地居民靠水为生,杨府爷逐渐就具备了当地水神的身份。杨府爷本为武将,而温州一带历史上也曾多次遭遇兵祸,比如嘉靖年间的倭寇,在抗倭的过程中,当地逐渐形成了杨府爷显灵的传说。再加上农历十月十五下元节本就是祭祀水官的节日,这两者就逐渐地融合在了一起,成为了当地比较有特色的一种下元节习俗。
最后,最近这些年随着道教组织的复兴,道教作为传统文化一部分的身份得到了越来越多的人的认可。道教组织也开始着手梳理、复兴传统的道教节日,下元节是其中之一。像1994年的时候,香港的道教联合会就曾经在下元节举办过“解厄消灾祈祷世界和平万缘盛会”,内地北京的白云观也曾应邀赴港祈福诵经。
文史君说:下元节的传承
同样都是传统节日,上元节至今仍然是非常热闹的元宵节,而下元节已经成了需要保护的“文化遗产”。下元节衰落的原因很复杂,但主要的原因还是道教本身的衰落,以及下元节的文化诉求比较单一。从传承和保护的角度说,下元节中还有哪些元素能够发掘一下,让它被今天的人所接受呢?我觉得有这样几点:
首先就是下元节解厄的诉求。解厄,也就是祈求神灵解除灾厄、厄运等生活中不好的事情。传统的下元节主要是祈求水官来解厄,对于今天的人来说,不管是不是信奉道教,水官的信仰可以先放在一边,解厄的文化诉求可以演化为一种祈福或祝愿。生活当中总会有这样或那样的不幸,不管是自己还是身边的亲朋,在这样的一个时间节点上,送上一份祝福,表达一份祝愿和善意,应当说也是一份美德。
其次就是慎终追远,祭祀亡人。咱们中国传统上有几个比较重要的悼亡的节日,包括清明节、中元节、下元节等等。有些人会把祭祀祖先、亡人当做是一种封建迷信,我觉得有些过于武断了。对于死亡的态度,其实也是一种宝贵的生命体验,人们可以通过这种祭祀仪式,在特定的时刻表达对亡者的思念。
最后,下元节是传统的道教节日。道教作为咱们国家的本土宗教,其理念、理论还是有值得今人继承和学习的地方的。道教的思想、仪轨,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利用下元节这样一个契机,也可以将其做成一个对道教文化的感受日。
参考资料
林亦修:《三官文化与杨府信仰:道教文化与民间信仰相结合的范式》,《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年9月。
李一鸣:《中国文化常识——二十四节气与节日》,中国友谊出版社2019年版。
(作者:浩然文史·一鸣老师)
本文为文史科普自媒体浩然文史原创作品,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文所用图片,除特别注明外均来自网络搜索,如有侵权烦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
浩然文史是全博士团队文史科普自媒体,全网主流平台文史类优质作者。让专业的历史更有趣,让有趣的内容更有深度。古今中外,考古文博,更多内容请关注我们的同名公众号(id:haoranwensh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