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饼中的文化
本文作者 倪方六
中国人对节日有一种天生的热情,而在节日文化方面,似乎也特别富有创造性。节食的发明,便体现出这种文化创造和热情劲儿。
到了中秋节,家家少不了的节食是——月饼。
月饼在唐宋时即已出现,早期就是普通的“胡饼”,后成为宫廷点心后,又称“宫饼”。因似一轮金黄明月,又称“金饼”,南宋时始称“月饼”。而民间多称“团饼、或”圆饼“,取其外形,喻其含义。
月饼虽然是在唐宋时出现,但真正流行是在明朝。明朝人丰富了月饼文化,过中秋互相送月饼,便是明朝流行风俗。明崇祯《嘉兴县志》记载,“十五是为中秋,作饼肖月形,曰‘月饼’,有相馈遗者,取团圆之义。”
(新疆唐墓出土的花式胡饼,被认为是早期月饼)
不只在南方的江浙有这种现象,北方人亦然。嘉靖《威县志》记载,“中秋置酒玩月,为月饼馈之。”
中秋送月饼风俗至今仍普遍流行。为什么?一种风俗的成因当然是复杂的,就送月饼而言,除与月饼是“团圆饼”寓意有关外,还有科举文化的背景——估计里面的意思现代人全忘记了!
明朝时,乡试考试时间安排在秋天,中秋节前,故称“秋闱”。这个时候,月饼就不是简单的团圆饼了,也非普通的祭月之物,而成了考生的中榜寄托!
参加秋闱的考生一定要吃月饼,为什么?古人凡事都喜欢讨个吉利,因为月饼是圆的,圆者“元”也,科举考试第一名才称是“元”,于是月饼与科举有了联系。
过去凡家里有考生的,到了中秋节,一定会准备月饼的,讨个口彩嘛,这也是月饼在过去大流行的原因。而考生呢,对月饼也情有独钟,也想知道在即将进行的乡试中,能否取得好名次,于是便通过吃月饼来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