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找我帮忙,要推荐一本跟心理学有关系的书,内容既要简单,没有生涩的专ye术语;篇幅还要短小,因为他的碎片化时间并不太多。
思来想去,还是觉得了手边的这本《认识本能》比较适合他。
这本书的作者是李亦梅,二级心理咨询师,正念导师,擅长用正念的方法帮助高压力的人群解决压力的问题。
书中讲述的是人类行为背后的内心反映。人类做出的许多事情都有由因果反应,这些反应都存在一定的规律。这种规律其实就是一种群体心理现象的规律,掌握了规律,我们就能更好地认识自己、认识他人,人生遭遇的种种难题也会轻松解决,让自己的生活活得通透明白。
这本书共收录了60个心理学效应,涵盖了自我认知、成长教育、人际交往、职场管理、众生百态五个方面的内容。
应该说,看到某个人的行为举止,我们就可以初步了解其内心反映,通过对相关心理学效应的探究,可能会掌握其处事动机,有利于我们解决相关的麻烦和问题。
♥引导孩子成长的心理学效应,家长的好帮手。
身为父母,看到孩子做与学习无关的事,你会不会感到生气。
可孩子却告诉你,这是他喜欢做的事情,这是她追求的目标,只是与眼下的语文、数学无关。
此时,你就可以给孩子讲一个关于摩西奶奶的故事。
76岁时,摩西奶奶因为关节炎很严重,无法下地干农活,想起自己喜欢画画,于是开始学起绘画。开始时只是临摹别人的作品,后来大胆地把自己对曾在农场生活的记忆画在了画作里,引起了广大的关注。80岁时她举办了个人画展,直到她101岁去世时共留下了1600多幅画作。
摩西奶奶的故事就是告诉孩子们,如果热爱,什么时候都不会晚。
而当前,更为重要的是做好属于自己年龄段的工作,比如学业。
只有在恰当的时间里做了正确的事,人的一生才不会因此而后悔。
♥探究本能背后的行为,老师的好助手
对于老师来讲,如果掌握了孩子们的心态,就可以让自己的群体教育效果事半功倍。
曾经有个关于作家马克·吐温的故事。
有一回,马克·吐温听牧师演讲。听了一会,他觉得牧师讲得好,决定演讲结束后把身上带着的钱捐给牧师;过了10分钟,马克·吐温有点失去了耐心,就决定只捐零头;可牧师还是没完没了地讲,马克·吐温决定不再给牧师捐了。
又过了好长时间牧师停止了冗长的演讲。愤怒的马克·吐温在其他信徒捐款的时候偷偷从盘子里顺走了两块。
这个效应叫做超限效应。
很适合为老师提醒。
我们老师有时急着总结某次课,就会告诉孩子,耽误几分钟时间。可是这几分钟有可能就是冗长的十几分钟。
还有的老师恨铁不成钢,让一些总是记不住知识的孩子多抄、反复地抄,其结果往往是孩子疲于应付,不能沉下心领悟知识。
♥跟着心理学效应,学习企业管理经验。
请您思考一个问题:提拔优秀的技术员晋升为主管,这个管理方式有没有错误?
先来看看这个故事吧!
在工厂时有一个技术很棒的员工,后来被提拔为管理人员。可他依然为自己感兴趣的技术工作所吸引,亲手去拆卸那些元器件,看得下属目瞪口呆。因为喜爱技术,该下属*活他也不会假手与人。权责不分,整个由他负责的部门都不能按时完成任务。
其实,让员工晋升是个好事,但应该把工作的能力与相对的职位联合起来才是真|正对好员的的尊重。
根据“彼得原理”,作者说,一个技术型人才并不一定是一个好的管理人员,一个好的销售人员也未必能成为一个好的团队管理。
明智的管理者,应该善于必发挥员工的长处,根据工作性质给予相对的物资或精神奖励。才会既能做到人尽其才,又能让企业轻装上阵,快速发展。
♥了解各种本能特点,为新媒体文章添彩
平时上网,总会看到那些大V随手就会写出10万 ,百万 的作品。那些作品看来,都很有深度,这里不乏有心理学相关的效应做支持。
比方讲到你为什么会社恐原因,可能是来自于心理暗示,这个时候应用的是焦点效应。
说自己越在乎什么就越容易失去什么,这个时候应用的是瓦伦达效应。
我们身边随时应用到的效应还有皮革马利翁效应,告诉我们,人应该存在希望,才会为自己带来好运。
光环效应,我们应该学会去掉美颜滤镜再去看人识人。
学会灵活地运用各种效应,不但可以让自己的文章有广度有深度,还有含金量;而且,每个心理学效应之中,作者还引用了大量的故事、案例、提示,满足我们寻找素材、金句、警示的需要。
由于讲述的本能反应,作为心理学知识普及,这本书仅能作为了解心理学知识的敲门砖,用以揭开心理学高深莫测的面纱;想更深一层次的,学好心理学的,我不建议你看这本书。
其实学会的这些心理学效应不仅解释认识别人更是认识自己的一种路径。因为心理学效应在一定程度上就是人的本能反应。
当我们意识到这些本能会为我们产生的不好状况时,我们就要停下来立即做出改变,改掉那些缺点,让我们活得更加轻松舒服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