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陪伴/情感刺激怎么做?
情感刺激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有目的、有意识地激发孩子的某种情感,能使之产生相应的情绪体验,从而达到传达信息、吸引注意的目的。比如上文说到的,我在异地工作回家时,孩子的激动表现。
深度陪伴就是在和孩子的共处中,表达对他的尊重、欣赏和认可。我们一定要非常细心地去观察了解、陪伴、尊重孩子。在这个过程当中要改变的是谁?家长!
陪伴孩子时,哪怕你一句话不说,什么都不干,就在他旁边晃悠,说不定他的反应也会让你产生一些新的理解。
当陪伴够多的时候,你自然而然会知道孩子在某个阶段需要什么,感觉到孩子对你的情感依赖,他一个眼神、动作,就知道他要什么、怎么辅助他,这个得落实到家长的身体力行上。
有些家长感叹,太难了,告诉大家,只要稳得住就是胜利。谱系孩子很容易“退化”,就是康复过程没有可持续的原因。量化够了,所有的坚持就不叫坚持了,叫习惯——坚持的量达到了就是习惯。
爸爸安抚轩轩的情绪
去年8月27日发生的一件事情,让我深刻感受到了陪伴、坚持带来的质变。
当天午休,我跟轩轩在各自的房间休息。模模糊糊中,我被关门的声音惊醒,一下子蹿了起了——家里只有我和轩轩,有关门声肯定不对劲。跑出来,发现轩轩在换鞋子,不确定是要出去还是刚回来。
“轩轩你干嘛?”我问他。
他指着客厅的垃圾桶,说了三个字:“扔垃圾!”
哇!我发现垃圾桶已经空了,他还给我指了一下钥匙盘的钥匙,虽然什么话都没讲,但他想表达的是:“我用钥匙出去了。”
我马上脑补了他倒垃圾的所有画面,发现过去教孩子的单点技能全串联起来了:比如午休后穿衣服起床;垃圾桶满了要拿出去扔掉;出门得带钥匙和门禁卡,戴口罩并换鞋子;扔了垃圾以后不到处乱跑赶紧回家;回来后刷门禁卡,坐电梯知道坐几楼;电梯按钮开门进来,摘口罩、钥匙回归原位;去洗手……这些看着很简单,但所有细节都有逻辑关系,任何一环没有掌握都无法完成这个任务。
还有一个最重要的细节——他知道起床了!这个能力教了多少年都没教会,但那天中午他是自己醒的,以后就知道自己起床了,这很关键。
这次独立倒垃圾让我备受振奋,我的干预方向是对的,接下来就是我们胆大心细地去尝试其他技能,坐公交、过马路等。
学钢琴、学游泳是为了什么?
钢琴前帅气的轩轩
学钢琴的初衷不是为了成为音乐家,现在也不是。那为什么学?因为他手指能力太差,经常痉挛、僵硬,钢琴可以练习手指灵活度。
弹钢琴需要手指的连接、身体的协调、眼神的专注度,包括脚上的动作,这些一定是通过大脑来指挥的,能练习大脑输出的功能,所以我们把钢琴设定为轩轩的“大玩具”、康复方法,他能弹一些曲子,是意外收获。
我对轩轩的指法、弹的好坏都不是很在意。大家看视频里好像我经常“指导”轩轩,我其实是在帮他数和弦,他弹一下我数一下,而不是说我懂钢琴。
我不懂,也不想去学,为什么?怕干扰孩子,担心我掌握一点基本知识后,会忍不住指出孩子的错误或不足,那时孩子是什么心情?肯定很受挫。
我跟钢琴老师各有分工,弹得对错归老师管,我只负责接送,回到家后陪伴和欣赏,哪怕错了也没关系。
学钢琴孩子苦,但更苦的是家长。光让轩轩对钢琴产生兴趣我们就花了半年时间,入门后还要花大量时间陪伴、鼓励,最终形成良好的习惯。
与此道理相同的是学游泳,是为了锻炼他的气息。我家附近就有游泳馆,但我偏偏要带轩轩坐地铁到一小时之外的游泳馆上课,是为了训练自理能力、出行能力,他要学会整理游泳包,自己拿着“绿本子”(残疾人证)坐地铁、过安检,得知道坐多少站,哪一站下,出地铁后怎么过马路等。
现在,他可以独立进游泳馆,换洗完后去找老师,我就在门口等着。以前他换衣服得磨蹭一个小时,我总结了很多方法教他,现在只需要20分钟。这个过程花了半年。
怎么教?类似于教孩子上厕所、刷牙,其实就是辅助递减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