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一位老人,83岁,患有慢性支气管炎,最初出现发热、全身乏力、食欲差症状,家属以为是呼吸道感染,服用了“退热剂”,结果第二天出现高热不退、体温41℃、血压低,诊断为重症中暑、热衰竭。
每年到夏天,老年人中暑送医的新闻就层出不穷。过几天,我们即将迎来一年中最热的“三伏天”。入伏后,气温高、气压低、空气湿度大,天气“炎值”持续爆表,特别是老人由于体温调节功能低下,皮肤温度受环境气温影响大,再加上皮肤排汗的能力不强,大量的体热不得外泄,非常容易发生中暑。
暑气在体内淤积到底有哪些危害,人体中暑会有哪些预兆,老年人该如何避暑,这需要从了解中暑发生的机理开始!
中医认为:中暑是因为体内元气亏虚,暑邪乘虚而入,灼燔阳明、触犯心包所致,但它不能一概而论,从发病机制出发可分为阳暑和阴暑。
1、阳暑
阳暑,指在烈日下暴晒或长途奔走等户外活动时导致的中暑,有起病急、发展快、危害大的特点。初期有大汗、大渴喘促、高热神昏、头疼烦躁等症,严重时可出现晕倒、肢体发凉、身软休克等症。
此时,有些人可能会说:天气太热,开空调、喝冷饮避暑就不会中暑了。恰恰相反,这样更易得阴暑,比阳暑还缠绵难愈。
2、阴暑
阴暑,指夏季因气候炎热,人们采取了错误的生活、饮食方式,比如:在阴寒潮湿处纳凉、大汗后立即用冷水冲澡、吃冰镇饮食、穿梭于高温环境和低温空调场所中……均可导致暑、湿、寒邪侵袭身体,造成中暑。
通常,阴暑比阳暑更厉害,它发病不像阳暑那么明显、快速,但暑热无法散出,病程更长,用药效果不明显,临床表现更为复杂,常有发热恶寒、头身重痛、胸闷无汗、恶心呕吐、腹泻腹痛、关节疼、舌苔腻等症。
婴幼儿、孕产妇以及患心脏病、心功能不全、肺心病、糖尿病的人和身体虚弱的老年慢性病患者,被医学专家称为“中暑高危人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