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猴怎么来的,古猿猴怎样来的

首页 > 经验 > 作者:YD1662023-12-23 18:47:40

阿喀琉斯基猴,意为“有脚后跟的古猴”,是一种生活在5500万年前始新世早期的一种体型娇小的古猴。这种猴类的化石于2003年在中国湖北荆州发现,发现者为中国科学家倪喜军和他的团队,该化石为一具近乎完整的早期灵长动物化石。由于其脚后跟的骨头长得短而宽,很像类人猿,因此将其种名定义为“阿喀琉斯基猴”(Arcbicebus acbilles)。阿喀琉斯基猴是目前已知的世界最古老的灵长类化石骨架。这一发现对于确定类人猿与其他灵长类的分异时间和早期演化模式提供了非常关键的证据,是近年来古灵长类和古人类学研究领域一项里程碑式的发现。

古猴怎么来的,古猿猴怎样来的(1)

研究者发现,基猴是已知最为古老的、化石保存最为完整的灵长类,同时也是最为原始的灵长类之一。它在高级灵长类系统演化树上处于非常基*位置,接近于类人猿与跗猴(眼镜猴)两个分支的分支点,是目前已知与类人猿远祖最为接近的灵长类。跗猴的脚后跟很长,适合在树林间跳跃生活,相比之下,包括人类在内的类人猿,脚跟则较宽,不擅长跳跃而更适合行走或奔跑。基猴拥有很多跗猴的特征;头骨、牙齿和四肢骨骼都与跗猴类似,较为原始,但脚骨比例与类人猿较为接近——跟骨偏短而跖骨极长。对于树栖灵长类来说是不适合跳跃的特征,但对于早期类人猿,这可能是他们适应多种环境的关键特征之一。通过对基猴骨骼的同步辐射CT扫描,进行骨骼的数字化建模,还原基猴的骨骼结构。根据生态复原,基猴应该是一种体型小巧的树栖灵长类,体长约7cm,推测体重为30g,白天活动并依靠视力和前肢捕食昆虫。

同是作者之一的美国卡耐基自然历史博物馆的克里斯托弗• 比尔德博士概括了阿喀琉斯基猴的形态特征:与其他已知的灵长类相比,阿喀琉斯基猴就像一个怪胎,它长着类人猿的脚,却有更原始灵长类的牙齿、胳膊和腿,它的眼睛也出奇地小。所有这些都让我们不得不重新改写类人猿的演化历史。

通过统计学分析,倪喜军团队推测阿喀琉斯基猴的体重仅有20~30 克,比现生最小的倭狐猴略小一些。美国北伊利诺伊大学丹尼尔• 季博教授指出,阿喀琉斯基猴如此小的个体和它非常基*系统演化位置,证明最早的灵长类动物,包括眼镜猴、猕猴、猩猩和人类的共同祖先,都是非常小的。这颠覆了原先认为的类人猿的早期类型与某些现生类人猿在体型大小上相差无几的观点。

在基猴生活的时代,正处于古新世-始新世极热事件,全球处于温室期,气候湿润炎热。

古猴怎么来的,古猿猴怎样来的(2)

“阿喀琉斯基猴”化石发现于我国湖北省荆州市附近的湖相沉积中,距今5 500 万年。该化石产地被称为松滋阿喀琉斯基猴-松滋鸟-江汉鱼化石库(简称松滋猴鸟鱼化石库),具体层位为湖北省松滋市西南王家桥黑档口至斯家场书林村一带早始新世洋溪组下部灰黑色、黑色含有机质泥页岩中。该化石库不仅产有世界上最古老(距今5500万年)的灵长类代表—阿喀琉斯基猴(Arcbicebus acbilles Ni et al.,2013)、我国南方已知鹤形目化石最早记录—黑档口松滋鸟(Songzia heidangkouensis Hou, 1990)、尖爪松滋鸟(Songzia acutunguis Wang et al., 2021)以及高丰度且保存完美的湖北江汉鱼Jianhanichthys hubeisis (Lei, 1987)化石群,而且又新发现鬣蜥类、蝉、蜘蛛、白蚁、古植物以及江汉鱼以外的多种鱼类化石。这是继北美绿江组、德国梅瑟尔)化石库之后,世界上新近发现的第三个早始新世特异埋藏群,在产出时代上较前两者早700万年。生物地层、构造古地理、沉积相和生态与埋藏学的分析研究表明,该特异埋藏群形成于早始新世初期江汉盆地西缘松滋-当阳盆缘凹陷之中。温湿的气候、充足的陆缘供给为盆缘凹陷及相邻低山-湿地中生物群的繁衍创造了条件;继之鄂西山地抬升和江汉盆地向东收敛而诱发的湖平面上升、咸化、滞流和缺氧以及(或者)盆地中部继之喷溢的基性火山熔岩而散发的有害气体和火山粉尘,可能是导致该生物群集群死亡的主要原因;伴随湖底缺氧而出现大量厌氧细菌席和藻类,在吸食生物软体的同时,为沉入湖底生物群骨架的完好保存创造了必要的封闭条件。

古猴怎么来的,古猿猴怎样来的(3)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