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祖先为我们留下了这么多宝贵的古树名木,我们一定要把它们保护好,让它们的悠久历史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
10月16日,区公园城市局联合市绿化工程队在李劼人故居纪念馆开展了古树名木保护及宣传活动,对馆内的四川省一级保护名木----李劼人手植桂花树进行寄生植物剥除治理及修剪养护。
金秋时节,正值桂花飘香,但这株名木不仅看不见馥郁芬芳的花朵,枝干还出现了干枯,并被寄生桑缠绕,长势不良。市绿化工程队副队长刘继伟告诉记者:"这株桂花树的寄生桑危害情况很严重,可以看到寄生桑侵入桂花树皮内,吸收桂花树的养分和水分,让树木枝杈变得脆弱干枯,我们必须要像动手术一样对寄生桑进行精细的剥离。"只见专业管护人员架起梯子,修剪枯枝孽芽,通过植物的叶片精准分辨桂花与寄生桑进行剥离,再进行了愈伤涂抹剂的养护。"寄生植物的种子随鸟的粪便落在树杈上,便发芽生出了寄生根,具有不可控性,接下来我们会对这棵树持续进行复壮管理。"刘继伟说道。
据了解,这株名木已有80年历史,它历经三次移植,见证了一个曲折的文物保护故事。
1938年李劼人居住在成都市桂花巷,创作出了《暴风雨前》《大波》。1939年,为躲避日军空袭,李劼人在成都东郊的菱角堰旁边修建"疏散房子"命名为"菱窠",并将桂花巷居所里的桂花树移栽于此。李劼人故居在他1962年去世以后交给了国家,但并没有立即作为文物保护单位进行管理,院内的桂花树被移植到了当时的中铁二局党校。1985年,李劼人故居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并筹备成立李劼人故居文物保管所,派专人搜寻散落在外的文物。2001年,经过移栽工人确认,这株桂花树在中铁二局党校被找到。2002年,市文化局、省文物厅以及园林部门共同批文,这株桂花树终于回到了李劼人故居,并于2019年被认定为四川省一级保护名木。
古树名木是自然界和前人留下来、且不可复制的宝贵遗产资源,具有历史、文化、观赏、科研等多元价值。区公园城市局相关负责人表示,锦江区目前共有古树名木201株,按照四川省古树名木保护三年行动相关要求,该局通过每日巡查,及时发现问题并上报解决,加强保护管理,提升古树名木的健康水平。
,